靈韻山水滋生的詩意
——讀馬淑吉《金沙人家》
彝族青年作家馬淑吉,出生於金沙江畔的傣族傈僳族地區,三十多年來,她一直在金沙江畔的山水間行走。多崗位的基層工作經曆,把她磨練成一名行事幹練的女幹部,而大姚美麗的山水風情,浸入了她的血液之中,讓她聰慧的心靈滋生了對詩意的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她筆耕不輟,寫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最近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金沙人家——沿金沙江(環百草嶺)區域風情散記》,是她奉獻給家鄉的一部散文集,是一曲彝族女兒唱給母親的歌。
長年以來,馬淑吉無數次用雙腳丈量腳下的這方土地,以匍匐的方式傾聽來自大地深處的呼吸,與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耳鬢廝磨,這種對大地的虔誠和與自然的親近感,使得她的文字有一種靈魂的溫度。《金沙人家》選取了大姚縣最具民族特色和文化風情的地方作為描述對象,作者力圖在對這方山水的審美重現中,為我們呈現一片充滿詩情畫意的夢中天堂。在她的筆下,鐵鎖絢麗奇崛的自然景致,灣碧水一般柔美的靈韻風骨,百草嶺閃爍其華的漫天花海,以及曇華的咪依嚕,石羊的紅鹽茶,等等,穿越時空的局限,向我們蹁躚而來。
全書彌漫著一股文化的活力。大姚是曆史文化名邦,是彝劇的發源地,在這裏,悠久的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節慶文化,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構成了這塊土地上人們精神最深處的因子。馬淑吉把對自然風情的描摹與文化節慶的渲染恰如其分地交織在一起,從立體型、多維度的層次上勾勒了“文化大姚”的風采。作為一名基層幹部,一名對家鄉本土文化有著強烈熱愛的文化行吟者,馬淑吉的文字中充滿了對現實民生的傾情關注。在對大姚曆史的回顧中,她著重提取那些至今仍能催人奮進、祈求和諧安寧的審美元素,如明朝邵應龍的“樂春山”題詞,“青哥”、“紅妹”保土衛民殞身江流的壯舉,咪依嚕除暴安良的舍生取義,“王子銅”、“公主銀”尋找銅牛的執著及其愛情的堅貞,這些神話與傳說曆經了無數代人民的口耳相傳,已內化為具有普遍教益作用的精神特質。回望曆史,其實是為展望未來作鋪墊,在馬淑吉的心靈深處,她多麼渴望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能生活得更富裕一些,文明的腳步邁得更快一些,因為她相信,大姚依憑著得天獨厚的民間文化傳統和豐富的特產資源,加上這裏人民世代相傳的勤勞與質樸,沒有理由會在時代浪潮的湧動中甘居人後。這一切,表現了一名文化工作者可貴的擔當精神。
翻閱《金沙人家》,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一張張或曆史久遠、或風姿綽約的圖片,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悠遠的曆史畫卷中,內心常常湧動著一種激情,難以抑製,真想此刻即踏上金沙江畔的那塊土地,跟隨作家的筆觸和攝影家的鏡頭,一同走進“沿金沙江(環百草嶺)”讓人迷醉的世界。我想,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是作家內蘊於文字中的精神品格,感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