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發家前奏曲(2 / 2)

按照陸見安的規劃,這些房子最好是在一起。

這樣有利於以後招攬絲商。

大規模養殖要的就是規模。

這樣無論是水頭絲商都會看中,值得跑一趟。

更重要的是,陸見安推廣的豆腐渣養蠶技術。

要是真的可行,村裏人幾乎可以看見開辟了一條新的養蠶技術。

要知道桑樹占了很多田地。

村裏人擁有良田的人家不多,糧食供應緊張。

鳳山縣周邊能有自己產糧食自給自足的真沒有。

這樣的話節省下來田地可以種糧食。

菽又不是一年四季可以種的。

主要空出來一旬的時間種,其他時間地裏還是在種其他的糧食作物。

開了春,陸見安已經讓種上了麥。

這裏的人一般種水稻。

可是考慮到後麵的菽的需要,種麥不耽誤播種收獲,麥的產量要比稻穀稍微多一些。

雖然和他們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可是隻要吃飽肚子,吃什麼不是吃。

再了,節省的時間種出菽來,多了兩季蠶。

那就是多了好多銀子。

多了銀子,買什麼不能買啊。

鳳山縣可不缺糧行。

別鳳山縣,就是臨安府這一塊地方都不缺糧行。

雖然很多人沒見過陸見安的豆腐渣養蠶,可是不妨礙人們對於房家本家的信任。

房家嫡枝的驚豔,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有嫡枝的人帶著,他們多少心裏有些底氣。

隻盼著真的像陸見安的那樣,那麼他們一年四季蠶,想一想就能笑醒。

當然這些還需要驗證。

方家村這一年算是大變化。

村口開了兩家豆腐坊。

都是雇傭的村裏的人,做豆腐賣到縣城和周邊縣城,不僅豆腐這一塊多一份收入,陸見安了豆腐坊的收入全都分給那些種了菽的人家,年底分紅。

隻要有地的人家都在春麥之後,種上了菽。

居然沒人觀望。

陸見安欣慰的是,古代的宗族力量真的很強大。

很多人對於宗族那是敬畏和遵從的。

帶有很多盲目性。

開春的第一季春蠶養上了。

比起往年來,方家村的春蠶早了足足三個月。

過完正月十五就養了起來。

采買菽的事情交給了徐蒙山,因為韓越走的時候交代過,有什麼事就去找韓家在鳳山縣糧行的管家韓九。

韓家糧行還能缺了菽。

自然大宗買賣就靠韓家。

豆腐的生意紅紅火火。

養蠶的人家,在看到蟻蠶對於豆腐渣來者不拒吃的香甜之後!

終於心放下了。

而陸見安的繅絲班也在如火如荼的開辦起來。

方家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送了一名孩子來學習。

誰家也不舍不得埋沒了這一項技藝。

繅絲班空前火爆。

陸見安是繅絲學院的院長,這裏的所有弟子都是他的門生。

這也是陸見安為了控製以後的繅絲主力的一種手段。

這可是來自現代的陸軍學院的概念。

有什麼比起這種方法更能培養自己的嫡係。

這些還都是孩子,可謂是一張白紙,陸見安就是他們這張白紙上的第一個印記,也是讓他們終身難忘的一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