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童年和鄉村的記憶是遺憾的。我常常想起這句話。
雖然我已年過不惑,雖然身處商海和俗世紅塵,雖然滄桑漸漸地消退了天真,但我的情感一直心係童年和鄉村。童年和鄉村記憶裏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感一悟,時時給我前進的力量、奮鬥的信念、反思和自醒勇氣。快十年了,我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我的筆一個一個的寫下他們。在這本《龍灣筆記》裏寫下的都是我熟悉的鄉親和故舊,他們淳樸又狡黠、溫柔又冷漠、豪爽又懦弱、曠達又狹隘、吃苦又投機、善良又自私……他們是我的先人、我的親戚、我的鄉鄰,或者說就是我自己。我愛他們,在他們麵前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是一把柔軟而鋒利的刀,能夠以溫柔的切入但卻能直抵和觸動他們的靈魂,包括我自己。
當下,城市和鄉村一直以排斥的狀態存在著。每當我聽到城裏人對鄉村人的嗬斥、不屑,看到漂在城裏的鄉村人那種複雜而渾濁的目光,我心裏總是酸酸的震顫,我隻有用我手中的筆來書寫和排遣。於是,就有了這本書中的不少篇什。我沒有恣筆於鄉村的苦難與無助,而憶起的卻是一地金黃、雛菊般燦爛的印記。農民並非愚昧、無知,他們單純生活信念的固執存在,千百年來就寫在一張張臉麵上。一肚子的苦,隻要出了門,就全無影無蹤了。生活的艱辛讓他們不堪,但卻活得有聲有色,各姿各彩。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為了這一口氣,華子爹在驢叫聲中犯了病、二奶在罵聲中守住了貞節、小腳叔死後留下了三十四個精致的棗木梳子、黑炮爺獨守著一個秘密走了、小強以極端的方式捍衛了鄉村政治的尊嚴、李衛兵以死換來了人民警察的無私……
我用文學,給他們溫暖、給他們尊嚴、給他們堅強、給他們樂觀、給他們力量、給他們詩意、給他們救贖、給他們出路。同時,也是給自己。
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我以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少年以前的影響。對文學的親近,亦是成熟和改變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文學的種種美好,可以滋潤和重塑一個人。寫作的過程,對一個寫作者來說,也同樣是對自己匡正和涅槃。
雖然我這些年出版了11本書,其中以反應企業的長篇小說被市場歡迎,但這本書中的十幾個短篇是我用情最多的。這些小說中,對底層人生因頓的關懷與悲憫、對心瑣人物的審美與凝望,體現了我作為一個寫作者良知和對美好的不敢褻瀆。我的筆下,既想實現對小說人物進行救贖,同時更是實現對自己的救贖。
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做好一樣事情,尤其是能把小說寫好,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雖然,我現在身處企業拿著不霏的薪水,也有不少人不時投來羨慕的目光,但我知道我的終生追求還是文學,還是小說。因為,我在小說上對自己有所期待。我會肯定會在精力還好的時候離開商界,心無旁騖地做我想做的文學這件事。
因為,我相信文學的力量,我相信文學的救贖。我也需要這種力量和救贖。我正是以文學的方式,從故鄉的人人物物事事中,找到了這種永遠可以救贖的不竭源泉。
我永遠愛我的故鄉,我永遠愛龍灣河。《龍灣筆記》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記憶和食糧。
水浮萬物,玉石留止。
2010-2-26晚於亳州無味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