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截拳道力量訓練(1 / 3)

一、力量素質定義

人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和體育運動等一切活動形式,都是人體在神經係統支配下所實現的不同的肌肉活動,而肌肉力量正是所有這些肌肉活動的基礎。力量素質,是指人體神經肌肉係統在工作時克服或對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工作時,以收縮產生的拉力克服阻力,肌肉工作所克服的阻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內部阻力。其中外部阻力是指來自人體機體之外的自然阻力,如物體重量、摩擦力以及空氣的阻力等;而內部阻力則是來自人體機體內部的自身阻力,如肌肉的黏滯性、各肌肉間的對抗力等,這些阻力主要來源於運動器官,如骨骼、肌肉、關節囊、韌帶、腱膜和筋膜等組織的阻力。

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張力,既能克服內外部阻力使肢體發生位移,還能保持肢體某部位在空間的位置,起到固定支撐作用,如人體直立時,小腿、大腿前群肌肉以及腰部肌肉收縮以產生拉力,維持身體的平衡。比如,在做截拳道腿法時,一腿離地實施擊打動作,另一腿及腰腹部的肌肉同時也產生拉力,以支撐身體、維持身體的平衡,為腿法的有效打擊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力量素質在截拳道中的重要性

力量,在截拳道訓練和實戰格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所有進攻的目的都是將自己的打擊力量通過身體接觸傳遞給對手,給對手造成傷害或限製住對方。李小龍的力量素質是超群的,根據被稱為“美國空手道之父”的李峻九所述,他曾和李小龍交過手,深深地被李小龍的武力、速度、力量所折服。他說李小龍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會“發力出招”,而他從未見過如此強大的對手。李小龍可以單手倒立數分鍾以及用一隻手的食指作俯臥撐,而李俊九用四個手指做都很吃力。李小龍還獨創了一種稱為“旗”的下腹肌練習方法。

20世紀70年代,美國、日本徒手自衛武術“克拉蒂”的倡導者路易斯,曾拜李小龍為師。他回憶說,按照李小龍的身體和體重,他已具備了難以置信的力量,他可以把34千克的杠鈴直臂水平前伸、收回,再伸出靜止“鎖住”20秒鍾,這對一名體重62千克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一個90千克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而伊諾山度說的比這更“玄”,他說曾目睹李小龍把56千克的杠鈴前平舉並停留片刻。李小龍在美國的第一個徒弟傑西·格格弗也回憶說,師父經常做這樣一種練習:兩手各持32千克啞鈴水平前舉,並順勢後擺上舉,然後呈側平舉並堅持數秒。32千克重量對一般人來說,提擺尚有困難,更不用說做動作了。

李小龍還有很多小絕活,如可以輕鬆地把手指插進一罐未開封的“可口可樂”,或者用側踢將一隻45千克的沙袋踢破。據美國最著名的武術傳授者之一威利·傑伊回憶說,有一次李小龍表演的絕技使他目瞪口呆。那是在最後見麵的一次,當李小龍從拍攝現場出來時,院內地上有兩隻很重的麻袋,大約有135千克,人們幾乎都移不動它,然而李小龍說:“嗨,威利,看著!”接著,他就飛起一腳將麻袋踢得有房子那麼高,又重重摔回地上。

說到李小龍的絕活,肯定得談談他的“寸勁拳”,他可以在極短的距離內將一名體重超過45千克的人摔出相當一段距離。美國柔道冠軍海沃德·小本曾領教過這種拳的滋味。每當一提起這段往事,他就不無傷感地說:“怎麼也沒有想到李小龍的拳頭是如此厲害。”當時他從後麵抱住李小龍,使其動彈不了,沒想到李小龍隻抽動了一下身體,回頭就是一拳,小本隻覺得自己飛行了一段距離後,撞上一堵牆後就倒在了地上。這一拳,使小本躺倒很久才恢複了力氣。

李小龍認為,打擊的力量並不完全憑力氣,並不僅僅產生於肌肉的收縮力,而取決於收縮速度、手臂和腳的動作速度。出拳猛擊要指向鼻子前方的一條直線上,並以鼻子這點作為引導點。出拳的“發力之源”並不是來自臂膀,而是來自身體的中心部位(腰)。如果用臂力,打出的拳會沒有多少力量,而且太僵硬,以致不能夠用上髖部和身體的力量,所以正確的力量訓練才能使打擊力量增加。但李小龍在進行這項訓練時,總是非常謹慎、小心而有選擇。他的目的在於避免那些妨礙攻防格鬥的無效訓練方法,並使得自身的勁力能合理、完整地發出。在訓練的同時,還必須進行速度與增加身體的柔軟程度以及靈活性的訓練,以促進完美動作的完成。

肌肉力量也可分為靜力性和動力性兩種形式。靜力性力量是肌肉做等長收縮時(肌肉長度不變)產生的力量,而動力性力量則是指肌肉做等張收縮時(外加阻力恒定)所產生的力量。作為一名截拳道拳手必須多用動力性力量進行訓練。李小龍仔細分析了實戰格鬥的用力,發現格鬥中的動力有三種,即爆

發力、快力和慢力。李小龍通常使用的是爆發力,但他告誡拳手,如阻力較低時,所有的格鬥動作應用最大的加速度,以求縱深的攻擊力。截拳道要求每個練習者都應進行力量訓練。力量訓練還必須符合拳手的發展階段,最重要的是,力量訓練必須引導拳手正確使用爆發力和迅猛的衝擊力。

三、力量素質分類

根據力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力量素質可分為多種類型。例如根據肌肉收縮的形式,可將力量劃分為靜力性力量和動力性力量;根據力量和體重的關係,可分為絕對力量和相對力量;根據力量的表現,又可以分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根據和專項的關係,又可以分為一般力量和專項力量。

截拳道一般將力量素質分為最大力量、相對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種。

在截拳道的力量練習中,應注意區分“力量”和“勁”的不同概念。“勁”,是運用力量的一種能力,是通過練習而獲得的一種用力的技巧;而通常所講的“力量”,是指在相對較慢的速度下,人體所能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有“力量”不等於有“勁”,尤其是用勁。比如:搬運工可以背負一般人力所不及的重物,可謂之“有力量”,但他打一拳時,未必有多重,這是因為他沒有掌握運用力量的技巧,如經訓練,他便會集全身力量於一拳,打出他的“勁”來,這就是“力量”和“勁”的區別。

四、力量素質的影響因素

力量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是以人體肌肉的形態、結構功能、生理生化機製的改變為基礎,是以神經中樞的興奮和抑製過程的強度與集中程度、以及相適應的神經充分協調為前提而建立起來的各種用力動作的條件反射的結果。也就是說,一個人肌肉力量的大小,要受到與其生長發育水平、性別、體型、肌肉自身結構、特征以及生理生化和訓練方麵的各種各樣因素製約。因此,了解上述因素對力量素質的不同影響,對於力量素質訓練的效果有著密切的關係。

與人體生長發育有關的因素

1.性別

按一般規律,男子的力量通常比女子要大,這主要是由於肌肉大小的差異所致。例如,一般成年男子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45%,而女子則占35%。科學研究證明,女子的力量平均約是男子的2/3。但並非所有肌群均為此比例。如果男性力量為100%時,女性的前臂屈、伸肌群約為男性的55%;手指內收肌、小腿伸肌約為65%;髖關節屈、伸肌,小腿屈肌,咀嚼肌約為80%。在力量訓練的影響下,女子力量的增長和肌肉體積的增大都比男子要慢,因為“肌肉肥大”主要受體內睾丸酮激素的調節,正常男子這種激素比正常女子多,所以無論肌肉力量增加多少,女子的“肌肉肥大”總不如男子。

2.年齡

力量素質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其生理機製是由肌肉發育與年齡密切相關的。一般規律是10歲以前,隨著人體的生長發育,無論男孩或女孩,力量一直緩慢而平穩地增長,而且兩者區別不大;從11歲起,男孩女孩的最大力量的差異開始顯露,男孩增長稍快而女孩增長緩慢;青春期過後,力量仍在增長但其增長速率很低。女性達到最大力量約在20歲左右,男性約在25歲左右,而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力量速率減退。

力量素質發展的敏感期是13~17歲,13~17歲時最大力量進入快速增長的第一個高峰。這個年齡段力量的增長與體重的增長同步,而且最大力量增長快,相對力量卻增長不大。這時的肌肉向長度增長比向橫度增長要快,因為此時也正是身高的快速增長期。16~17歲時,是最大力量快速增長的第二高峰,肌肉向橫度增長的速度加快了,最大力量和相對力量增長均很快,是發展力量素質的最重要時期。18~25歲時,力量增長變得緩慢。此後如果不堅持鍛煉,隨著年齡的增長,力量將逐漸減小,然而如果堅持良好的訓練,男子力量增長可達35歲左右。至於速度力量的敏感期還要早一些,男子在7~15歲,女子在7~13歲時,發展比較快。

概括起來看,力量的增長在青少年時期最為敏感,此時做力量訓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時力量的發展有如下特點:快速力量先於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先於相對力量;軀幹肌肉力先於四肢肌肉力。

3.身高與體重

俗語講“身大力不虧”,說明體重重的人往往力量大,體重輕的人力量小些。當一名拳手的體重與其最大力量的比值不變時,則體重與最大力量成正比關係。也就是說,體重增長,其最大力量也隨之增長。

然而身高與力量的關係就比較複雜了,兩者之間似乎必然聯係不大。如果某人身高又壯實,力量也較大;如果某人身高但細長,力量就不會大。如果某人身矮又粗壯,力量也不會小;如果某人又矮又瘦,力量會更小。所以在實踐中,常常把體重與身高聯係起來考慮,用體重/身高指數(克/厘米)來衡量,即1厘米身高有多少體重,指數大,力量一般也比較大。

肌肉的形態、組織結構

人體的運動是在中樞神經係統調控下通過肌肉收縮產生的力而完成的。因此,有目的地改善肌肉的形態、組織結構,對發展力量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1.白肌纖維在肌肉中的比例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決於不同類型肌纖維在肌肉中所占的比值。肌纖維類型通常分為白肌纖維(快肌纖維)、紅肌纖維(慢肌纖維)和中間肌纖維三種。人體肌肉中,含有白肌纖維和紅肌纖維,隻是兩者的比例不同而已。實踐中,從事時間短、強度大項目的運動員肌肉中含白肌纖維較高,而從事時間長、強度低的耐力性運動員肌肉中含紅肌纖維較高。原因是白肌纖維的無氧代謝能力比紅肌纖維大得多。所以快肌纖維最適於做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而紅肌纖維的有氧代謝能力比白肌纖維強,能使人維持長時間工作不易疲勞,所以慢肌纖維適合於強度小、工作時間長的耐力性運動。

人體肌肉中紅肌、白肌纖維的比例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有的人白肌纖維比例大,有的人紅肌纖維比例大;同一個人的不同部位肌肉的紅白肌纖維比例也不同;在不同負荷、不同動作速度進行運動的條件下,參加肌肉收縮的肌纖維類型也不同。一般規律是:在一定負荷強度下用較慢的速度完成動作,紅肌纖維起主導作用;如快速完成動作,則是白肌纖維起主導作用。

截拳道實戰主要是時間短、強度大的活動,其力量素質的表現主要由肌肉中白肌纖維數量的多少決定。白肌纖維比例高,則肌肉收縮力大。所以訓練中要多從事時間短、強度大的活動,以增加白肌纖維的工作強度和靈敏性。

注意:如果感覺肌肉酸困,那就在保持動作速度和強度的前提下,堅持動作,這樣會使機體適應酸困的感覺,從而產生相應的機體變化,會有效延長肌肉“時間短、強度大”的工作時間,從而提高實戰能力。

2.肌肉的生理橫斷麵

肌肉的絕對肌力取決於該肌肉的生理橫斷麵積。肌肉的生理橫斷麵越大,肌肉收縮力量越大。研究表明,力量訓練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於肌纖維橫截麵積增加造成的。研究者們用超聲技術對上肢屈肌肌力與橫截麵積的關係進行研究,發現二者呈線性關係,而且這種關係不受年齡和性別的影響。

由訓練引起的肌肉體積增加,主要是由於肌纖維中收縮成分增加。肌纖維中收縮成分的增加,是由於激素和神經調節對運動後骨骼肌收縮蛋白的代謝活動發生作用,使蛋白質的合成增多。研究證明,訓練引起肌肉內蛋白質增加,主要是使肌球蛋白增加。力量訓練引起的肌肉橫斷麵增大,除蛋白質增多外,同時伴隨著肌肉膠原物質的增多,而肌肉周圍結締組織中的膠原纖維起著肌纖維附著框架的作用。所以,在截拳道的力量訓練結束後,要補充蛋白質。蛋白質最好的來源是雞蛋的蛋清,將雞蛋煮熟後食用,隻食蛋白。一次最少5顆,一天2~3次。

3.肌肉收縮的初長度

肌力的大小與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有關。在一定範圍內,肌肉的初長度長或肌肉彈性拉長後,則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張力和縮短的程度就越大。因為肌肉拉長時,肌梭將感知肌纖維長度變化產生衝動,會提高肌纖維回縮力來對抗拉力。當長度拉到一定程度時,將引起牽張反射,可提高肌力的發揮效率。美國人達登研究證明:一個人力量的大小,取決於肌肉的體積。肌肉體積發展的潛力,又主要決定於每個人的肌肉長度(指肌肉兩頭肌腱之間的長度)。例如,有兩個人,一個人的肱三頭肌長20厘米,另一個人長30厘米,後者長是前者的1.5倍,則後者肌肉橫斷麵的潛力等於前者的1.5或2.25倍,肌肉力量的發展潛力1.5或3.75倍。訓練前,兩人手臂肌肉體積差不多,但經過訓練,後者的肌肉體積和收縮時的肌力要比前者大得多。

在實踐中,如截拳道初學者出拳向後拉的動作,踢腿時身體向後轉的動作以及踏跳、推手、落地等動作的被動拉長,都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縮力。肌肉的適宜拉長比其自然長度產生的收縮力要大。

但這種肌肉彈性的拉長必須在其解剖學原理限度內進行,而且在不斷適應生物刺激條件下逐漸地拉長。在武術的功法練習中,就有使肌肉伸長的動作練習,如《易筋經》第一式“韋馱獻杵”練習時要求兩掌跟向外延伸,一次練習的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動作簡單,堅持2分鍾就有麻木的感覺)就是上臂肌肉的伸展練習(如圖1-1)。而傳統武術中也有“筋長一寸,力大五百”的說法,正好契合了現代的生理解釋。

4.肌肉收縮時動員的肌纖維數量

每塊肌肉是由許多纖維構成的。肌肉收縮時並非所有的肌纖維都能被同時動員起來參加活動,動員參與活動的肌纖維數量越多,收縮時產生的力越大。根據運動生理學揭示,由於遺傳的作用,每個人的肌肉中的肌纖維數目,紅、白肌纖維比例,從出生5個月後就已確定,1年後形成。以後隨著年齡增加,即使通過訓練或其他科學方法,也無法改變肌肉中的肌纖維數量及紅、白肌纖維的比例,隻能改變纖維形態及紅、白肌纖維功能和參與活動的肌纖維數量。

運動場上的新手最多隻能動員60%左右肌纖維參加活動,而優秀運動員參加活動時動員的肌纖維可達90%左右,這和訓練後中樞神經發出的神經衝動強度和頻率加大有關。所以,要經過一段比較長時間的訓練,神經衝動和頻率才會得到穩步的提高。這就要求要製訂每日或者每周的計劃訓練,才能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相應的提高。

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功能

大腦皮質具有相適應的神經興奮和抑製過程,又具有最適宜的靈活性,從而積極動員了自主神經係統和內分泌功能,能夠協調肌肉在運動訓練中發揮更大的功率。也就是說,神經過程強度越大越集中,肌肉力量發揮越大。這也說明了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狀態,將直接影響肌肉的力量。

1.神經過程的頻率和強度

肌肉的收縮由神經傳導電脈衝引起,一次脈衝可引起肌肉收縮一次。如果在肌纖維還沒有完全鬆弛時,新的脈衝信號又傳來,就會出現肌肉的重疊收縮,能產生更大的力量。科學的訓練會促使練習者中樞神經係統傳出的神經衝動頻率高、強度大。在同一時間裏,動員肌肉內越多的運動單位進行收縮,產生的力量就越大。參加格鬥比賽或實戰對抗時,拳手由於興奮性高而且興奮的程度集中,神經過程的強度也比平時大得多,因此一般能比平時訓練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當發生意外事件,如失火時,人由於高度的神經衝動,往往能搬起平時無法搬動的重物,從而表現出驚人的力量。在實戰時,表現在心率的上升和肌肉適度的緊張,這就表明會有高度的神經衝動,但過度緊張會使肌肉產生連續的收縮而僵硬。所以訓練時,如果緊張就要適度放鬆,如果放鬆就要適度緊張,這樣才會有好的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