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遍了所有的村莊,向各種類型的人群布道。
男人、女人還有小孩,都聚集在他身邊,聆聽著他親切、
慈詳、友愛的新鮮言論。他們視耶穌為自己的主,無論他走到哪裏,
他們都會當他忠實的門徒,緊緊地跟隨著他。
在耶穌生活的那個年代,一個有著新思想的智者要得到聽眾的信任是件比較容易的事。他不需要教室,也不需要浪費寶貴的時間等待人們給他評為教授或是任命他為尊貴的牧師。
吃飯和住宿這種問題在猶地亞幾乎完全和埃及與西亞一樣,是件非常容易解決的事情。人們可以穿一套衣服過一輩子,土地可以為人們提供豐富的口糧,那裏的大多數人隻吃一些能夠維持生命的食物,他們甚至在樹上就可以摘到可以充饑的食物。
在猶太人生活在士師和列王的時代裏,在祭司階層擁有國家最高統治權時,是絕對不允許有宣講異教邪說的遊蕩演說家存在的。但是,現在有羅馬的警察們在大街上巡邏,在繁華的城市裏時刻警惕著當地的交通。
如果不離與政治有關的主題太近,那些對精神本質冷淡的羅馬人則會允許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尋找拯救之道。
隻要人們不煽動公開的反叛或是騷亂,那麼人們就有說話的自由,並不會受到任何限製。羅馬的長官會在這裏監督著這項法規的實施,如果法利賽人敢冒險擾亂這種聚會,那就是在自找苦吃。
難怪這位耶穌很快就得到了一大批充滿了好奇的村民的追隨,在短短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就被人們尊稱為演說家或是先知,這種美名遠遠超越了加利利那個狹小的範圍。
這時,輪到約翰感到震驚的時候了,盡管他生活在國家大公會成員們的密切監視下,但當時他還是個自由人。他離開猶地亞,向北尋找耶穌。
這次是兩個人的最後一次見麵。
約翰是否理解過他這位表弟的想法呢?看起來非常值得懷疑。這兩位先知從兩個截然相反的角度看待整個世界,約翰勸導人們在耶和華麵前懺悔罪過,因為人們必須要敬畏耶和華的憤怒與報複。在這點上,他隻是遵循了他在《舊約》裏學到的知識,它們是在西奈山的岩石裏鑿出來的。
另一方麵,耶穌(還沒有作出一項重大的決斷)是采用這種方式設想生命的,它就像家鄉土地上的鮮花,生長在陽光充足的溫暖氣候裏,悄悄地綻放。
施洗約翰主張“不要”;
耶穌以同樣的熱情主張“要”。
約翰與他的猶太同胞有著相同的信仰,他們按照自己心中的決不妥協的耶和華的形象,推舉出了一個即將出現的彌賽亞。
耶穌則有一個擁有更加崇高內涵的遠象,他把一切具有永恒的忍耐和超出人類理解能力的愛的品質,交給了人們的天父。
這兩種觀點是絕對不會妥協的。
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裏,約翰好像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了耶穌的意境。他告訴耶穌的門徒們千萬不要對他抱太多希望,他隻不過是一位更加偉大的導師的先鋒。當他的追隨者離開他,追隨耶穌時,他並沒有感到氣憤。
他已經獻出了自己最美好的東西,但是,無論如何,他感覺自己正在走向衰敗。他的死,無論多麼令人感到恐懼,對於他來說,都是一種欣慰的解脫。
耶穌在與約翰見麵後,立刻返回加利利,對拿撒勒村進行了一次短暫的拜訪。他的父親約瑟去世了,但是母親瑪利亞還在精心地維護著家庭的完整,無論自己的孩子離開多長時間,總是會回到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