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故國出生,父親是一位祭司,在耶路撒冷這種濃重的宗教氛圍中成長,在那裏,他肯定聽過先知耶利米的布道。
後來,他也變成了一位偉大的先知。在他的聚居地,他扮演著一個地位顯赫的年輕人的角色,因為在這次大規模的流放生活的頭幾年,當強大的巴比倫人剛剛征服猶大王國時,他就在第一批被趕出首都的猶太人當中。
他在幼發拉底河南岸的一個叫提勒亞畢的村莊定居,並在那裏聽說了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陷的消息。直到死去,他一直生活在那裏。 從文學價值的角度看,以西結著作的文學價值遠遠落後於無名作者寫的《以賽亞書》。
以西結的文筆生硬,他極其缺乏老猶太首領身上的非凡魅力。他還會經常陷入一種迷幻的精神錯亂狀態,這表明他看到了異象,並且聽到了一種神秘的聲音。
但是,總體看來,他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
他與先知耶利米一樣,從來沒有停止勸導那些走上迷途的狂熱分子,在這些人眼裏,耶路撒冷是無堅不摧的,因為它是上帝選民的神聖都城。
他對這些人發出警告,告訴他們一個沒有實際行動的理想是不會成功的,是永遠無法拯救一個國家的。
當耶路撒冷城被強大的巴比倫人占領時,許多沒有太大信心的人對本民族的前途一下子感到了絕望,這樣,以西結就以會贏得更加美好未來的辯護人的姿態站在了人們的麵前。
他一直預言耶路撒冷聖殿將會被重建,耶和華的祭壇上會再次灑上獻祭的牲畜血的美好日子。但是,按照他的理論,重新建立起來的國家不會有存活的希望,除非猶太人發自肺腑地願意進行實際的改革,後來,以西結詳細講述了一些改革措施。
這時,他扮演的是一個希臘鄰居柏拉圖的重要角色。
他把自己心中的生活描繪成一個人人向往的“理想國”,他還要進一步加強《摩西約法》中的那些夾雜在神聖的祭拜耶和華的正規儀式中的某些異教的祭拜形式。
總之,他主張重新建立起大衛和所羅門的王國,聖殿不是國王的宮廷,必須變成服務於國民生活的聖殿。
按照以西結的這種說法,聖殿是祭拜耶和華的地方,宮廷最多是國王的家。兩者的區別應牢牢地印在人民心裏。
另外,普通人必須深深地崇拜上帝的神聖,並且必須懂得上帝是遠離所有普通人,獨自生活的。
因此,在以西結描繪出的理想國裏,聖殿應該用兩麵半圓形大牆緊緊地圍繞起來,矗立在寬大的庭院中,這樣,才能使大牆入口處的百姓始終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表達對聖殿的尊敬和崇拜。
所有與聖殿有關係的事情都是神聖的。外國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踏入這個圈子。
即使是除了祭司以外的猶太人,其他人隻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會有權力進入。祭司們在一起組成一個緊緊相聯的聯合會或是協會,隻有撒督的子孫們才有權力向往這種至高無上的尊榮。
祭司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就像摩西先前製定的計劃一樣,直到某天,摩西成為國家真正的領導者。
祭司們為了加強他們對子民的控製範圍,增加了許多祭日和節日,並把整個社會重點放在向耶和華贖罪的祭拜上,他要讓人們的心中深深地刻上“人是有罪的”的堅定信念。祭司不鼓勵人們設立私人祭壇,凡是與“至聖所”禮拜活動有關的一切事情,都要以全體猶太人的名義進行。
這個時候,國王在禮拜儀式中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另外,國王隻是一個名義上的國王,不會掌握任何實權。
過去,大衛和所羅門擁有所有祭司掌握的特權。而理想國的國王則沒有這些權力。祭司階層將變成一個永久存在的機構,在他們眼裏,國王就像是自己的一個仆人,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最後,耶路撒冷的周邊鄉村(這是最好的土地)將歸祭司所有,以便讓他們有一個正規而又體麵的收入,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樣通過法律或法規提出申請後再被準許的方式。
以上講述的內容的確是一個非常新奇的計劃。
但是,對於和以西結同時代的人來說,這個計劃有大量充分的理由可以實現。一旦人們重新修建聖殿,流放的猶太人得到機會返回家鄉,他們就會建立起一個計劃中的嚴厲的教會國家。
這天的到來要比絕大部分流放者的預想要早得多。
在東部遙遠的群山以外,一個年輕而又殘忍的年輕首長正在操練他的騎兵,他將是拯救猶太人於外國枷鎖中的大救星彌賽亞。
他的波斯子民們稱他為庫魯斯。我們則是以居魯士這個名字來認識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