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篇 熱情有度的你(2 / 3)

其次,批評有度。

“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為中國人民所推崇。但在國際交往中,此話則應另當別論。

在國內,親朋好友之間講究以誠相見、推心置腹。常人的看法往往是,對他人開誠布公、直言不諱、大膽批評、不講情麵、勇做諍友,才算是“真君子”、“夠朋友”。但是,走出國門後,仍然采用此種做法卻是必定行不通的。與外方人士打交道時,必須做到“批評有度”。即對對方何處可以批評、何處不可以批評,一定要心中有數。如果對其的批評不加任何限製,甚至加以濫用,那麼對雙方關係是極有危害的。

具體來說,在國際交往中講究“批評有度”,關鍵是指批評要講究內容、講究方式、講究場合。

第一,講究內容。

一般而言,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諸如關係到國格、人格、道德、法律、身體健康、人身安全、正常工作等問題時,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對方的錯誤、缺點給予批評指正。在事關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則更是有此必要。

但在涉及因民族風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個人選擇不同而導致的某些個人的不同做法方麵,則沒有必要對外方人士的所作所為小題大做、“上綱上線”,更沒有必要動輒評判其是非曲直。

第二,講究方式。

即使對外方人士有進行批評的必要,仍須注意其具體的方式、方法。對任何人而言,簡單粗暴的批評都不會受到歡迎。批評同樣應當做到讓被批評者如沐春風、如飲朝露,並欣然接受。

根據經驗,對外國人士應當力戒“命令式”、“訓斥式”、“諷刺式”與“侮辱式”的批評,同時也不應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采用“平等式”、“討論式”、“寓言式”或“設問式”進行批評,往往更易為外方人士所接受。

第三,講究場合。

除非情況極為特殊,我們對外方人士所進行的批評通常都不宜當眾進行。批評最好是在私下單獨進行,不要有意搞“公開化”,切勿將對方的缺點與錯誤“公開示眾”。當眾對其進行批評,往往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再次,距離有度。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在進行交際應酬時,對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並不十分介意。有些時候,關係越是密切的人,越是講究“親密無間”。除成年異性之外,人們大抵如此。

但是在國際交往中,我們卻絕對不宜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外國人對於人際交往中的彼此距離通常非常重視。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空間距離,實際上與彼此之間心理距離的不同直接相關,關係不同的人理應有各不相同的“交際圈”。

因此,“距離有度”已成為涉外交往的基本法則之一。其具體含義是:在正式場合與外方人士共處時,應視當時具體關係的不同,而與對方保持與雙方關係相適應的、適度的空間距離。

若與外方人士相距過近,會令對方產生其私人空間被“侵犯”之感;若與外方人士相距過遠,則又會令對方感到有被故意冷落之嫌。

在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按照距離所代表的意義來掌握彼此之間距離的,作為大家在具體操作中的參考。大體上,兩者之間的距離可以劃分為下列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