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鎖眼”的偵察衛星,這種衛星已經不是象前麵介紹的利用回收膠卷的照相偵察衛星,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回收衛星顯然是太慢了,而是采用已經發展了的所謂傳輸型的偵察衛星。這種衛星上裝有高分辨率的探測器。如攝像機和數字成象儀等,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300千米以下,它隨時對戰場情況進行拍攝,然後變成無線電信號發送到地麵接收站,經過處理就變成了圖象,就象我們坐在家裏看電視一樣就掌握了交戰雙方的情況。“鎖眼”偵察衛星地麵分辨率達0.1米。它可以分辨坦克的類型,甚至可以確定帳篷的數量。
在戰爭之前的幾個月,美國已經利用偵察衛星詳細的掌握了伊拉克的情況。同時應用了一種稱為“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利用無線電微波技術識別目標。它不但白天而且黑夜可以工作。而且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能夠發現隱蔽在樹林內部的炮群和坦克群。
預警衛星在1分鍾之內就可以把信息傳送到指揮部,在發現和成功的攔截飛毛腿導彈方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除此之外,美國人還使用了如國防通信衛星、艦隊通信衛星、英國的天網通信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全球定位衛星、國防氣象衛星等。從以上這些例子也可以盾出人造進球衛星在軍事應用方麵的作用。人造地球衛星在民用方麵的用途更是廣泛,幾乎可以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
1975年,蘇聯進行了一次損壞或摧毀太空(外層空間)運行衛星的武器試驗,試圖有朝一日,能將大空對手消滅掉。幾個星期後,蘇聯又進行了另一次試驗。一顆衛星從蘇聯哈薩克斯但的丘拉坦基地發射,進入軌道後就追趕另一個在太空運行著的蘇聯衛星。經過一陣追逐之後,後發射的衛星靠近並“停”下來觀察它的“獵物”,然後,離開一定距離,自身爆炸。這次不動聲色的演習說明,“獵者”可以根據地麵指令來“獲取”它的“獵物”。
類似這樣的試驗,蘇聯進行了幾十次,而美國,也在進行研究和試驗。這些試驗中的“獵者”就是被人們稱為太空“殲擊機”的截擊衛星。
眾所周知,在現代戰爭中,要想掌握戰爭主動權,必須設法發揮自己衛星的“千裏眼”和“順風耳”的作用;同時,為了使敵人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又要想方設法使對方成為“瞎子”和“聾子”。因此,敵對雙方都千方百計設法消滅對方的軍用衛星,保護自己,這樣,就促使反衛星武器的發展。太空“殲擊機”——截擊衛星(反衛星衛星)就是消火“敵人”的有效大空武器之一。
一物降一物。對於活躍在太空的“間諜”,敵對國不會袖手旁觀,必然尋找反“間諜”的對策,從而促使反衛星武器的發展。如今不論太空“間諜”如何詭計多端,也難逃出反衛星武器之“手”,這是矛與盾發展的必然。
1980年4月18日,在蘇聯領土上空,蘇聯的“宇宙”1174號衛星,以僅8千米之差的距離,超過了兩個星期前發射的“宇宙”1171號衛星。這兩顆衛星在浩瀚太空幾乎碰撞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宇宙”1174號衛星是蘇聯的截擊衛星,而半個月前發射的“宇宙”1171號,則是蘇聯的特製靶星。
由於製導係統的一點點錯誤,致使這次撞擊沒有完全成功。在幾百千米的太空,這兩個“宇宙”號衛星的軌道之差不應該是8千米,而隻能是幾百米甚至是幾十米。這是蘇聯從1968年以來的第17次截擊衛星摧毀目標(靶星)的試驗。實際上,蘇聯一直進行截擊衛星試驗,僅1968年10月和1970年10月,就進行了四次截擊衛星的試驗。
1968年10月19日,蘇聯從列寧格勒附近的普列謝茨克基地發射了作為目標的“宇宙”248號衛星,次日從中亞的丘拉坦基地發射了截擊衛星“宇宙”249號,進入一個橢圓軌道。而後,由地麵出無線電控製指令,“宇宙”249號開始作軌道機動,去接近“宇宙”248號,要求“宇宙”249號接近到248號100米至200米內。然後,249號又自動離開2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