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俄羅斯“眼睛”係列導彈預警衛星(2 / 3)

1973年11月,蘇聯發射了第二顆導彈預警試驗衛星。在地球高橢圓軌道上,該星用ТП和TB兩種探測設備同時記錄下了多枚靶彈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信號。

根據背景和目標特性係統測量得出的數據,科研人員對星載探測設備做了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並於1974年6月發射了第3顆導彈預警試驗衛星。1974年12月24日,該星的TB型星載探測設備成功地捕捉到了從美國西部靶場發射的一枚“民兵-1”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尾焰,並在其主動飛行階段對其進行了全程跟蹤。

試驗性發射繼續進行,蘇聯分別於1975年1月和1975年10月各發射了一顆導彈預警試驗衛星。試驗設計工作進入全力衝刺階段。

當時,科研人員麵臨的棘手問題是:沒有研製出配套的星載指揮控製設備。有了該設備,地麵控製站就可以實現對衛星的校正控製,引導衛星飛往預定區域,還能使星載設備不用依靠地麵指令就可以實現自動化連續工作。最終,這個複雜的問題也被科研人員解決了。

第一代導彈預警衛星係統的地麵指揮所包括:4個工作站(用於地麵與衛星之間的數據接收和指令傳輸),計算機數據處理係統(計算機型號為M-10),計算機指揮控製係統(計算機型號為МСМ-У),遙測數據接收、記錄和處理係統,作戰指揮通信係統,文件編製係統,電力係統,溫濕度維護輔助係統等。

第一代導彈預警衛星的研製工作曆時多年,有無數的專家、學者、工程師和工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其規模之大、涉及範圍之廣、牽涉人數之多都是曆史上罕見的,僅研製星載設備一項,就有50多家設計局和工廠企業參與其中。

1976年10月,第一顆編製內導彈預警衛星發射升空,進入地球高橢圓軌道。其主要任務是:驗證其戰術技術性能是否符合技術任務書的要求;測試星載指控軟件和星載數據處理軟件的工作狀態。結果表明,星載指控軟件工作正常,而星載數據處理軟件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改進。

於是,科研人員在地麵建設了數字化仿真數據模擬係統,包括背景和目標特性仿真係統、ТП和TB星載探測設備仿真係統、星-地數據傳輸仿真係統、星-地通信仿真係統。科研人員利用該模擬係統,對星載數據處理軟件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試驗,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並在導彈預警衛星上運行良好。

為了提高地麵指揮控製設備的工作效率和穩定性,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三台計算機(同屬於一個計算機係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和傳輸,並研製出了多功能衛星及地麵設備監測係統,用於監測導彈預警衛星和地麵工作設備的運行狀態。

1977-1978年,蘇聯在太空中部署的導彈預警衛星達到了全盛時期,可對北半球9個主要的導彈基地實施不間斷地監測。1978年底,蘇聯國家委員會正式簽署文件,同意第一代導彈預警衛星“眼睛”列裝部隊。

1979年,蘇聯政府簽發命令,批準“眼睛”導彈預警衛星進入試運行階段。1982年12月31日,蘇聯國防部長簽發命令,正式將“眼睛”導彈預警衛星列為導彈襲擊預警係統的成員,並開始遂行戰鬥值班任務。

“眼睛”導彈預警衛星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其科技含量都很高,其綜合性能已遠遠超過了美國的同類產品——第一代綜合導彈預警衛星IMEWS係統。

1981年圓滿完成了“眼睛”導彈預警衛星的研製工作。此後,科研人員們不斷地對“眼睛”導彈預警衛星的戰術技術性能進行改進和完善。

1985年,在“眼睛”導彈預警衛星的戰鬥序列中增添了新成員——地球靜止軌道預警衛星,實現了高橢圓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的雙重探測,大大增加了導彈預警衛星的地麵覆蓋能力。1986年,科研人員又對“眼睛”導彈預警衛星的軟件係統進行了升級,升級後的衛星可對地麵進行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監測,衛星監測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2002年,科研人員對“眼睛”預警衛星又進行了一次現代化升級改造,提高了星載探測設備抵抗太陽光幹擾的能力。

總的來說,“眼睛”導彈預警衛星不管是在設計上還是在技術執行情況上,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太空係統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蘇聯的科技工作者又開始了研製下一代導彈預警衛星的工作。

第二代“眼睛-1”的研製

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洲際彈道導彈的種類也變得多種多樣,除了最早的陸基井式洲際彈道導彈外,還出現了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這就為蘇聯的導彈襲擊預警係統提出了新的難題:“眼睛”導彈預警衛星隻能實現對陸地的監測,對海洋中的潛艇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蘇聯決定研製一種新型的導彈預警衛星係統,並將其命名為“眼睛-1”。1979年,蘇聯國防部正式批準了“眼睛-1”導彈預警衛星的戰術技術任務書。

“眼睛-1”導彈預警衛星的運載火箭係統則由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企業負責研發,星載探測設備由瓦維洛夫光學研究所和熱源科學研製所共同研發,具體分工如下:瓦維洛夫光學研究所研製ТП型星載探測設備,熱源科學研製所研製ТB型星載探測設備。

在“眼睛-1”導彈預警衛星研製的過程中,科研人員麵臨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星載探測設備實現陸地與海洋的雙重監測。這需要一種特殊的大孔徑太空望遠鏡,以光譜的紅外部分和可見光部分提供廣角對地觀測,並且還需要有專門的設備以消除光接收器的矩陣過載。

帶有大孔徑太空望遠鏡的ТП型星載探測設備的研製時間相對要短一些,並在索斯維諾博爾地區的綜合模擬試驗係統中進行了技術驗證,結果表明:其完全符合國防部戰術技術任務書的要求。

由於在寬頻ТB型星載探測設備中增加了強製封閉深度冷卻係統,所以具有很強的探測性能。憑借其大膽的創意和超前的思想意識,寬頻ТB型星載探測設備在當時世界的同類產品中“勇撥頭籌”。

科研人員麵臨的第二個難題就是計算機數據處理設備的運算速度和內存容量不能滿足要求,即使是當時最先進的萬能計算機也不符合要求。

按照設想,計算機數據處理設備需要對情報數據進行分類和整理,分三個步驟完成:首先,使用高速計算機對情報數據進行初級處理,邏輯運算應達到每秒4億5千萬次;第二步,使用萬能多進程計算機“Эльбрус”完成對導彈彈道軌跡的分析與處理;第三步,使用BK-3700計算機係統將處理結果傳輸至導彈襲擊預警係統指揮部。經過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彗星”企業自主研製出了符合國防部戰術技術任務書要求的MBP-1計算機係統和BK-3700計算機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