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的幸福感(1 / 1)

小城市的幸福感

曾感受過南方沿海大都市的似錦繁華,但我不喜歡那的忙忙匆匆和漠漠人情。所以我盡管已經在一個知名公司努力做到了高管,但最終還是在三年之後“落荒而逃”,回到我當年求學的城市。

我也曾在省城讀書、工作、生活了十數年。從大學校園的稚嫩學生到兩家上市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我慢慢融入這個城市,甚至一度喜歡上了它的市民化,喜歡上了它的江闊域廣、三鎮分色。但最終在那煩擾的交通和喧雜的氛圍中,再次撤退,回到了這個家鄉的小城。

從陌生到熟悉,從不以為然到慢慢欣賞,從暫住到計劃在此定居,我真的漸漸愛上了這個城市。我感受到了一個小城的閑適、恬靜和人文情懷,那種內心深處淡淡的幸福感,日漸彌深。

小城是閑適的。這裏有我的發小、同窗和朋友,有我的親人和同鄉,有我的同事和師長,有我的圈子和還算不錯的工作。我們呼朋,我們引伴;我們一起飲茶,我們一同喝酒;我們駕車環城,我們讀書論道。我們白天努力工作,把在外麵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學識獻給這個城市的發展;我們晚上輕鬆小憩,把自己曾經的走馬風雲慢慢蟄伏於這個城市的平和;我們平時忙忙碌碌,我們周末恬淡休閑;我們張弛有度,我們亦莊亦諧。

小城是恬靜的。它依水而立,因水而生,有水而秀。水,給了這個小城以靈氣和潔淨,還有如水般的舒緩和大度。城市很小,自己開車一二十分鍾就可繞城一圈,有朋呼之即刻可至。城市很靜,大街小巷交錯成形,高樓大廈和古老小巷相映成趣,少有大都市的喧鬧、堵車和漫天煙塵。靜坐我的小家,一茶一煙,一曲一書,一縷陽光,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一個美妙愜意的周末午後。忽然,我想“家”了,念起了鄉下老屋後麵的那片竹林和菜地,想吃皓首蒼蒼的老母親做的那一壇臭豆腐,於是馬上驅車出城,半個時辰即可回到我熟悉的那個村莊,在母親的嘮叨聲中,喝一碗香噴噴的熱米粥蘸臭豆腐。

小城是有人文情懷的。表麵的一身凡俗,骨子裏卻文質彬彬、暗流激湧。我遇到過小城的許多高人:有人凡子仁心,孝義傳天下;有人單騎赴天涯,隻身上川藏;有人揮毫書豪情,潑墨繪中華;有人經綸滿腹、佳作迭出,作品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有人立汶川地震一線而不懼,獻百次血而不悔;有人藏小城而名滿四野,悲天憫人而其勢不張……這個城市,城小而人不微,地偏卻人心闊,凡塵靜但大愛湧。

這是我們的母親城。我們的母親們,在此生活、老去。我們,曾經在此、在母親的懷抱中,生長,壯大,發展。當然,如同大多數城市一樣,這個小城也有很多遭人詬病之處。但哪個城域沒有幾點蒙塵的地方呢?不提也罷,不計較也罷。

這是我的小城,我們的小城,它的名字叫孝感——2011年,她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的中小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