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審視與救贖——時評集《第三隻眼》述評

楊錦輝

認識楚王後裔(本書作者筆名),是從槐蔭論壇開始的。楚王(網友們習慣這樣稱呼他)特立獨行的個性,睿智犀利的思想,最初是體現在對兒子的教育方麵的,這是我對他的最初印象。

楚王一邊思考教育的藝術,一邊在時評版“指點江山,縱論天下”。“一不小心”,就成了槐蔭時評的“大蝦”,雪山飛狐總版稱之為“意見領袖”。不久,楚王的時評《無辜逝去的寶貴生命,能換來積極的結果嗎?》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省委宣傳部)頒發的2008年第一季度湖北省網評“佳作獎”(季度最高獎),同時獲得中國記協頒發的2008“中國地市報新聞獎”網絡評論類全國一等獎,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拿此類獎項如探囊取物。他的獲獎作品先後有:《何處才是媒體監督司法的“楚河漢界”?》(2009年第四季度湖北省網評“優秀獎”),《從“水淹三軍”到安全度汛:一個城域的進步》(2010年第二、三季度全省評論類“網絡宣傳好作品獎”),《道德救贖的底線,需要法律護航》(2011年第三季度“全省網絡新聞宣傳‘好作品’獎”),《記者下基層,別秋涼風也涼》(2011年第四季度“全省網絡新聞宣傳‘好作品’獎”)。每獲一獎,雪總版就在壇子裏“網上傳情”。捷報頻傳的楚王,也就被網友們戲稱為“獲獎專業戶”,成為槐蔭時評的一張“王牌”。

楚王自己,對他的時評有著明確的定位,他總是以“草根”、“獨立時評人”自稱。他在《讓網評的“名”和“姓”更有草根特色》強調自己的“草根”立場,並不因為“草根”而自輕,因為在中國傳統的讀書人那裏,內心的信仰始終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始終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他看來,“草根曆來是中國社會的主體,也是官方和民間最為關注、最以之為依賴的砥柱。”故此,他力求在自己的時評裏發出“草根階層的主流聲音”。在《時評人手記——巴東事件時評的體會》中,他一再強調自己的立場與追求,是“為了一份公民基本的憂患感與責任感,也為了一份獨立時評人的良心”,“為了一份公民發自本能的善良和愛,也為了一份獨立時評人的責任和思考。”由於立足於“草根”立場,楚王常常“為自己的言論沒有太左或者太右,而感到欣慰”,也因此把自己的時評結集稱作是《第三隻眼》。

楚王的立場是“草根”的,但是他的時評,他對社會的關注與思考,卻是十分公正、很有深度的。綜觀他的時評,關注的領域很廣、範圍很寬,大到全國範圍的網絡“熱點”事件,小到本地的一場暴雨,往往有感而發,即興而寫。他關注得最多、最為長久的,是支撐社會的兩大支柱,即道德和法律。他用自己的“第三隻眼”,對一件又一件的網絡熱點事件進行理智的、冷靜的分析,思考著“德治”與“法治”的精細化問題,表達著他自己的“草根”觀點。在重大的網絡突發事件麵前,有些狂熱的網民常常是稍帶盲目的“圍觀”和“傾瀉”,有著“破壞性”的一麵,而楚王則往往是帶著理智的審視與思考,有著“建設性”的一麵。破壞一個舊的世界是很容易的,但是建設一個新的世界,是很不容易的。楚王所做的,正是這不容易做的建設性的工作。

一、道德的自律與救贖

公民的道德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的重要參數。而當前中國,道德的滑坡和淪喪已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實,一個連國家領導人都直言不諱的事實。其中的原因,自然是複雜的,細究起來,既有部分“官員”的失德,也有一些“精英”的失範,還有一些“民眾”的失律。

楚王的時評,往往能夠從一些具體的事件中,反思重構社會道德的可操作性的細節問題。他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一些社區、街道、村鎮和大型廠礦的“黨員之家”變為純粹娛樂的“麻將之家”,感到“很囧很疑惑”,於是寫了《莫把“黨員之家”變成“麻將之家”》一文。楚王並不是簡單地反對打麻將,而是認為“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方,去打您正確的麻將,天時、地利、人和牌,皆大歡喜。”也隻有這樣,才能夠“還了‘黨員之家’們的一個清淨和純潔。”這其中折射出來的,不僅是見微知著的洞見能力,也涉及到“黨員”們的道德自律問題。打麻將事小,道德失範事大。作為“先進性代表”的黨員幹部,無論是在職還是退休,其道德水準的高低,對於普通民眾的“示範”效應,是不可忽視的。

黨員而外,還有另外一個群體,即所謂的“精英”分子,他們的道德水準,也是普通民眾道德的示範和標杆。但是有些“精英”分子、公知人物,卻在大眾傳播平台大放厥詞,挑戰基本曆史事實和道德規範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於是造成了“精英”和“大眾”的對立與衝突。“百家講壇”的閻崇年遭打,就是這種對立與衝突的典型事件。楚王在《百家講壇:“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對此進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學術推廣和科普化,當然是可以而且應該通俗一些的。但通俗不等於低俗和媚俗,更不等於為了提高收視率可以挑戰我們基本的曆史道德觀和文化核心價值。”

涉及“精英”群體道德問題的,還有《傲慢的上海與冷漠的大學》一文。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湖北女孩楊元元在學校宿舍衛生間內用毛巾上吊自殺,其原因是這個自幼喪父、家庭貧困的女孩多次請求學校允許其相依為命的老母親與其同寢共住的願望一再遭拒,並且其母親被宿舍管理員數次責難、被校方多次驅趕。偌大的大學校園,竟容不下一個貧困研究生的母親!楊元元的自殺,引起的道德譴責也是不絕於耳的。對此,楚王也是極力譴責校方的,他的譴責,不僅是義憤填膺,而且是有理有據。他說:“被譽為象牙塔的大學,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這種美德的傳播者、鼓勵者、踐行者。但這次研究生因貧自殺事件,卻在很大程度上毀滅了民眾對上海以及上海高校的希望和好感。上海,上海海大,收起你的冷漠和傲慢,你應該謙恭一點,再謙恭一點。麵對道德的製高點,你應該距離道德的地平線近一點、低一點,為他做一點,再為她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