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軟溜技法及菜例

軟溜的方法

軟溜,是將加工好的主料,用蒸、煮或氽製的方法預熟後,再用溜製方法成菜。運用軟溜方法成菜的特點是:色澤素雅、柔軟細嫩、味道鮮美,其代表菜有溜雞脯、西湖醋魚、軟溜繡球蝦等。

軟溜菜的特點

運用軟溜技法成菜,菜品除具有色澤素雅、柔軟細嫩、味道鮮美的特點外,還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比較方便易做,不像其他焦溜、滑溜等必須用油傳熱製熟,而它隻用開水,成本相對下降;二是時間也比較好掌握。我們知道水的最高溫度為100℃,而100℃的高溫對原料的營養素破壞不大,同時原料內部不會大量失水,不像油溫度較高,不僅嚴重破壞原料營養素,有時也因火候過大而變味。此種成菜法,即使沒有烹飪基礎,隻要認真做也能達到預想效果。在家庭中很受歡迎。其代表菜例有:西湖醋魚、溜雞脯、軟溜繡球蝦、軟溜雞片、軟溜豆腐、五柳魚、等等。

軟溜的操作關鍵及注意事項

1.原料選擇

軟溜法適用於質地鮮嫩且易熟的原料,比如魚肉(包括整魚)、雞肉、豬肉、兔肉、鴿肉、鮮蝦、鮮貝等動物性原料以及水豆腐等植物性原料。這些原料均要選用質量上乘、新鮮且腥、異味較少的,最好是未經過水泡的原料,否則會大大降低軟溜菜的成菜質量。

另外,用於軟溜菜的配料和調味料,如雞蛋清、澱粉、胡椒粉、清湯、食用油等,均要選用高質量的。

2.刀工處理

軟溜菜的刀工處理方法是:若是烹製整魚,就應當在魚身兩側分別剞上深至魚骨的十字花刀或一字花刀;若是用雞脯肉、蝦肉等烹製軟溜菜,多切成條、片、小段、小塊或是剁成茸泥狀。用於烹調軟溜菜的主料,無論切成何種形狀,都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剞花刀時,應做到刀距及深淺一致,以保證成菜形態美觀。

(2)原料不論是切成片、條,還是切成段、塊,都要求成形大小相等、厚薄一致、互不粘連。

(3)若將主料剁成茸泥狀,則應先剔淨原料表麵的筋膜。剁製時,要在墊有鮮豬肉皮的砧板上進行,以免茸泥裏混進雜質,影響到成菜質量。

3.烹調前的處理

軟溜菜的主料在烹調前須做初步處理,而方法則應根據烹調的方法和所用原料的特性進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1)焯水。適用焯水的原料通常有整魚、豆腐、熟肥腸等,其作用是能除去血汙和異味,確保成菜色澤鮮亮、味道鮮美。焯水的方法是:淨鍋添入清水,加入料酒、蔥、薑,上旺火燒滾片刻後,投入原料,焯一下水撈出,再用清水將原料洗淨即可。操作時需注意,若是焯製魚類原料,焯製的時間不要太長,否則會燙破魚皮,影響成菜美觀,甚至會將魚肉焯老,造成成菜口感發柴。

(2)上漿。這種方法主要適宜於動物性原料,如雞片、豬裏脊片等。其作用是能保持原料內部的營養成分,保證原料的形態,給原料以底味,使成菜的口感更加滑嫩。上漿的方法是:將經過刀工處理的原料入盆,先加入精鹽、味精、料酒、蔥薑汁拌勻,再加入雞蛋清和幹細澱粉抓勻,使原料表麵粘裹上一層粉漿即可。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原料上漿前必須先漬味,一是增加原料的底味,二是對原料除異增香。②所上漿料的厚薄,應根據主料的不同特性而有所差異。原則上是質嫩和含水量少的原料上薄漿;質堅(或韌)和含水量多的原料上厚漿。這裏所表述的“嫩”與“堅”、“厚”與“薄”是相對而言的。③這些上漿原料的初步加熱處理方法都是以水為傳熱介質,水的最高溫度通常是100℃,若用濕粉上漿,入水後很容易脫漿,使成菜失去滑嫩的質感,故最好用幹細澱粉上漿。

(3)調味成形。調味成形通常是用剁成茸泥的肉原料。其作用是增加口味和嫩度,且便於菜品成形。方法是:將剁成茸泥的原料入盆,依次加入精鹽、味精、料酒、蔥薑汁、雞蛋清和幹細澱粉,順一個方向攪拌上勁後,做成圓形、繡球形、圓餅形、橄欖形等,即可。用這種成形方法進行初步處理,應注意下麵幾個問題:①肉類茸泥料需加入雞蛋清和澱粉,便於成形,而且能使成菜口感滑嫩且有彈性。但用量要掌握好,如澱粉用量太多,食之如吃麵疙瘩,成菜質量會大打折扣;如雞蛋清太多,餡料會太稀,不易成形。②茸泥調味成形,不管做成何種形狀,均要求大小一致,形狀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