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反思(2 / 2)

另外宋老先生的孝行也是值得頌揚的。當眾神十分賞識宋老先生的才能,決定委派他任河南城隍時,作為一個老秀才,在困頓寒窗的痛苦折磨中突然考中了,對於一般人來說,此時此地應非常高興才是。

而宋老先生不但沒有高興,反而頓首哭泣,乞求眾神,“我母親七十歲了,無人奉養,請允許我伺候她到壽終,我再唯命是聽,任你們錄用派遣。”充分說明宋老先生是個品行端正,為人高潔的秀才。於是感動了眾神,盛讚宋老先生有仁孝之心,破例準假九年,讓張秀才代理城隍之職。黃道誌那時深處當下,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因此黃道誌認為,宋老先生是個德才兼備的讀書人。在為官與盡孝之間,他能以盡孝為先。這對那些官迷心竅,不要仁孝的人,無疑是個有力地批判。他有德有才,卻一直隻是個老秀才。這對於埋沒人才的社會,無疑是具有諷刺性與批判性的。

後來張秀才寫給宋老先生的贈詩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兩句。這兩句詩揭示了宋老先生是個才學之士,具有豁達、豪放的個性,淡泊名利,胸襟坦蕩,追求自由,沒有其他迂腐文人的窮酸相。

令人遺憾的是隻記住了這麼兩句,其他的全忘記了。連自動記憶能力在地府也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這更進一步證實,天威難測,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過麵對殘詩,黃道誌深以為憾:“這也太不圓滿了。不行,我得竭盡所能,補全詩句,讓它流傳後世。”自那天起,連續幾日,黃道誌冥思苦想,耗盡心力,就是想不出合適的句子。

後來妹妹們看不下去了,哥哥整天癡癡呆呆的,難道是去地府得了後遺症?小心詢問緣由。見狀,黃道誌拍了拍腦袋暗罵自己糊塗。古人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反之不就是“獨難難不如終難難”嗎?大家齊心協力,總比自己單打獨鬥的強。於是把自己的心事和大家一說,眾人也都苦思冥想起來。一個個搖頭晃腦,全變成了“吟遊詩人”。

還別說,黃靈兒,王小丫甚至張老二每人想出了幾句詩。雖然不是很令人滿意,但也啟發了黃道誌的思路。這天黃道誌靈光一現,想出了兩句詩,勉強湊成了一首七絕。附錄詩歌如下:

贈別

一世蹉跎道不平,

才華橫溢鬼神驚。

有花有酒春長在,

無燭無燈夜自明。

黃道誌決定為宋老先生寫個小記,以流傳後世。當然他並不知道宋老先生自己寫了小傳。內容梗概就寫宋老先生在去世後由神差邀請,考上城隍。但是宋老先生以孝敬母親為由,懇求在母親百年之後再赴任。他孝敬母親的心情感動了神仙,準許他還魂為母親盡孝。這篇故事既然是給後人看,要充分反映古人對孝道的重視,也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尚,讓後人有所啟迪。

不過對比前世,黃道誌不由長籲短歎,孝道早就丟到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