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再說黃道誌去地府考城隍的那幾天,當絳娘四更初與他夢中相會時,發現他的魂魄不見了,已經離體而去。絳娘以為黃道誌得了失魂症,就四下尋找,結果不言而喻,自然是找不到。第二天加大搜索範圍,照樣蹤跡不見。第三天再一次擴大搜尋範圍,但黃道誌就仿佛在人間蒸發了一樣。
絳娘心急如焚,暗想難道是被鬼怪勾魂攝魄走了。絳娘左思右想猜測不出黃道誌的去向。後來施展法術拘來本村的土地才知道黃道誌被地府派來的神差請走,具體事由不是土地這樣的小神能夠知道的。桃花仙子束手無策隻好耐心等待了。
後來見黃道誌魂魄平安歸來,絳娘喜極而泣撲到了黃道誌的懷中失聲痛哭。看到女神梨花帶雨的模樣,真是我見猶憐。黃道誌好一陣安慰才哄好了這個小女子。直到這時黃道誌才發現無論神人鬼妖魔怪,隻要是女人,都可能陷入愛情之中無法自拔。從此他對女子始終抱有三分同情而不論什麼妖魔鬼怪。
黃道誌從宋老先生那裏回家後,坐在書案前思索起宋老先生考取城隍一職的事情。當時宋老先生臥病在床,被神差叫去參加考試。陰間眾神考試的場麵真是怪誕而莊嚴:宮殿雄偉華麗,考官有十幾位,考生隻有宋老先生、張秀才還有黃道誌。
考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八個字。宋老先生確實很有才學,對社會問題有獨道見解。他對考題精辟地解釋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意思是說:“有心做善事,雖善不獎賞;無心作壞事,雖惡不懲罰。”這受到了諸神的傳讚不已。
宋老先生認為,對善惡要從人的動機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為判定的惟一標準。從實際出發,對善惡的後果作具體分析,然後賞罰分明,論功行賞。這是做官的基本條件。這兩句,既表明了宋老先生具備了當官的必要條件,有賞罰分明的才幹,又包含有對社會善惡不分,黑白不明的抨擊,同時也暗含著宋老先生因久試不第而鬱結在胸中的積怨。
而黃道誌卻有自己的想法,這可從他的論點看出“有心為善,善當稱讚,無心為惡,惡當輕罰。”意思是說“有心做善事,善行當稱讚,無心做了壞事,惡行可輕罰。”這也是從動機與結果兩方麵的辯證考慮。黃道誌覺得這能讓整個社會的人心向善,讓人們多有善舉,哪怕他有私心,是有意為之,不也能讓其他人多受益嗎?何必清高的要求無心之舉的善行呢?
反之也如此,無心幹了壞事,好心做了錯事,也是應該懲罰的,雖然要從輕懲罰,至少批評兩句是必須的。但也要適度,要使用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這大概就是人民內部矛盾了吧。絕不能冷了人的向善之心。
推而廣之,還可拓展以下幾句“無心為善,善當重賞;有心為惡,惡當重罰。”無心之善為至善,有心之善為小善。前者物質與精神獎勵並重,後者隻要精神獎勵一般就可以了,否則過猶不及的獎勵會帶來偽善。
至於有心為惡,惡當重罰。無心為惡,惡當輕罰。大家都清楚,無論古今中外,故意殺人和過失殺人的罪行國家的判罰都是有很大區別的。對於有心為惡之人,那隻能是百姓的敵人,不嚴厲處罰,何以大快人心,除去民恨?何以殺一儆百,以儆效尤?何以勸人向善,不去行惡?這是多麼發人深思的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