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綽並不反對姐姐尋找新的歡樂,但是以她的審美眼光,擺在麵前的是韓德讓那樣的高標準。姐姐可以喜歡馬奴沒問題,姐姐可以再嫁也沒問題,但是再嫁總得嫁一個王公貴族,文能定邦、武能安國的那種。當她聽到姐姐說:“願嫁番奴為妻。”這句話時不禁目瞪口呆,立刻做出了判斷,將那個不懷好意、野心勃勃的馬奴重打一頓,趕往遠方。

不料這次蕭胡輦的愛情來了,她死心塌地,隻要這一個,對蕭綽安排的人連看也不看。一年以後,蕭綽終於讓步,將撻覽阿缽還給蕭胡輦。但是撻覽阿缽本來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經此一頓苦打,更是懷恨在心,終於慫恿蕭胡輦謀叛,自立一國。他的邏輯很簡單,蕭綽的情人韓德讓可以做上遼國的太上皇,那他皇太妃的情人好歹也應該做上一國之主。但他也不想想,韓德讓的高位上,還包括了韓家三代身任大遼重臣和韓德讓無數軍功,又如何是他一個一步登天的馬奴能比。

這場叛亂沒有意外地被平定了,撻覽阿缽先被誅殺,不久蕭胡輦也被賜死。蕭家的姐妹都很厲害,在政治、在軍事上都不弱於人,但是最有特色的,還是那種“衝冠一怒為藍顏”的性格。蕭家大姐為情人謀反而死,蕭家二姐為丈夫謀反而死,就連蕭綽自己也不能免,她與韓德讓的特殊關係人人可見。涿州刺史耶律虎古,因對韓德讓無禮,韓德讓竟然當庭將耶律虎古擊死。一向以執政嚴明,在國內推行殺人償命製度的蕭綽眼睛一閉,硬是就當沒看見。可同樣,大將胡裏室在馬球賽上將韓德讓撞下馬,蕭綽大怒,立刻就將胡裏室斬首示眾。唉,這真不是普通的偏心啊!一輩子吒吒風雲的蕭太後,也總會有老的時候,在她退出政治舞台之前,她還想幹最後一件事。

公元1004年,蕭綽親率大軍二十萬南下攻宋,軍隊一路推進,到達澶州城,直逼百裏外的東京汴梁城。北宋朝廷一片混亂,甚至有大臣們建議棄城逃跑,遷都江南或者蜀中。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鼓勵下禦駕親征,在澶州城下,與蕭太後簽訂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大致內容是:遼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幾個城池。宋國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給遼國,雙方交換誓書,彼此以平等的地位相待,並且約同“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這條約也永久有效,所以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宋真宗比較滿意,這次寸土不失,還讓遼人交出了已占的城池。宋遼互市後,進行榷場貿易,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從榷場貿易的利潤所得就足以抵消了。

蕭綽和韓德讓也很滿意,原本就沒想到去占領宋國,一個長久有效拿錢的合約,不但足以向國人交代,而且將來他們去世以後,也不怕因遼國缺乏像他們這樣的強勢人物而再走回穆宗的老路上去,有一個和平條約保著呢。

大家都滿意,就有遵守合同的動力,自澶淵之盟後,宋遼保持了將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時光。兩國罷戰休兵,各自埋頭發展經濟去了。不管以後的變故如何,至少這一百二十年,是中國曆史上老百姓過得最好的一段日子。

蕭綽和韓德讓聯手完成了這最後一戰,又過了五年,蕭綽自感身體每況愈下,於是在聖宗統和二十七年(1009)的十一月為兒子耶律隆緒舉行了傳統的“柴冊禮”,還政給兒子。這時候,她已經在南京城開始修建新宮了,於是打算到南方去療養,不料走到半途,一病不起,逝於行宮,享年五十六歲。死後,葬在遼幹陵之中。

相倚一生的愛人去世了,對於已經是年老的韓德讓來說,也是一重極大的打擊,他的身體也自此垮了下來,盡管聖宗耶律隆緒率諸親王像兒子一樣親侍床前,皇後蕭菩薩哥也親奉湯藥——耶律隆緒一直和韓德讓親如父子,感情始終不受皇權和時間的影響,除了皇太後蕭綽安排得當以外,皇後蕭菩薩哥也有部分關係,她是韓德讓的外甥女,和舅舅關係一向很好,而耶律隆緒和這位表妹皇後的感情,維係了終生。

盡管帝後殷勤服侍,韓德讓的生命仍在急速消逝中。就在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之去世。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為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綽的陵墓邊。韓德讓成為葬在大遼皇陵中的唯一一個漢人和臣下。

遼幹陵,大遼承天皇太後蕭綽的陵墓,一邊葬著前夫遼景宗耶律賢,另一邊葬著後夫韓德讓,眼前兒孫孝敬,身後功業千秋,蕭綽此生,足可含笑矣!

中國曆代皇後、太後中,或也有臨朝天下,建功立業者,卻難免夫妻反目,母子相爭;或也有夫妻恩愛,兒孫孝順者,卻難免三從四德,鎖於深宮。而千古以來能夠全麵收獲功業、家庭、愛情之圓滿者,卻唯有蕭綽一人。

蕭氏,其實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據記載,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有位大臣叫子大心,他被封於蕭邑,被稱為“蕭叔大心”。這就是蕭姓的發端。

而在遼國,後族姓蕭的原因更複雜一些。

遼國是從氏族奴隸製社會轉變過來的,有一種氏族外通婚的習俗。與創立遼國的耶律氏世代通婚的是唯乙室和拔裏氏二部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遼之後,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又認為乙室、拔裏世任國事功勞極大,可比漢開國丞相蕭何,遂將後族一律改稱蕭氏。阿保機的皇後述律平本人雖未改姓,但她的兩個弟弟卻都改姓蕭了。

蕭氏與耶律氏世代通婚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蕭氏的女子都嫁給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給蕭氏。蕭氏成為遼國僅次於耶律氏的權貴勢力。有遼一朝,蕭氏共有十三名皇後、十三位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駙馬。

做了皇帝,有時候規矩是管不了他們的,遼國皇帝的後宮中什麼姓氏的女子都可能有,但是占據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蕭姓。因此,雖然遼國也曾經有過非蕭姓的後妃,但是太後卻都是清一色的蕭太後。

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蕭太後,莫過於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蕭綽。她也是我們在戲劇舞台上經常看見的人物。

蕭綽,出生於遼穆宗應曆三年(公元953)五月。她的姓氏注定她的出身,那是一個顯貴的家庭。

蕭綽的父親蕭思溫,是“斷腕太後”述律平的族侄,蕭綽的母親則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兒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算起來,這對皇族夫婦之間差了一輩,燕國公主原本是丈夫的表外甥女。據說,蕭綽的小名“燕燕”,就是來源於母親的封號。而當時的北宋王朝則稱她為“雅雅克”。

蕭綽的父親蕭思溫飽讀書史,卻是一位名不副實的軍人。他長期擔任南京留守的重任,卻從來沒有在後周那裏靠自己的本事打過一場勝仗。唯一的一次“大勝”,其實隻不過是後周世宗柴榮在戰事中途重病退兵,他揀了個現成便宜而已。但是由於他是皇家貴戚,這場“勝利”仍然給他長了不少臉麵,不久後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成了遼穆宗的左右親信。

蕭思溫參掌國政的水平,和他帶兵打仗的水平相差仿佛,士大夫們都對這位隻會甩儒生派頭的公子哥沒啥好感,認為這樣的人治理國家,真是完蛋糟糕。但正因為蕭思溫成為皇帝親信,才有了後來的遼景宗、才使得蕭綽登上了曆史舞台。

遼穆宗嗜酒如命、性格殘暴,常常為一些小事就將大臣、近侍、奴仆隨意砍殺。遼應曆十九年(公元969)二月,遼穆宗帶著蕭思溫等親信大臣前往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就在這裏的一個夜晚,喝醉酒的遼穆宗終於遭到不堪虐待的侍役們的報複,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及廚子辛古等六人刺殺。

照理來說,皇帝被刺,隨侍的重臣首先就要追捕弑君凶犯,但是隨侍在穆宗身邊的蕭思溫所想的頭等大事卻是另一樁:遼穆宗沒有子嗣,誰來繼位?耶律氏中有資格問津帝位的人不在少數,蕭思溫則想到了與自己來往甚密的耶律賢——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他決定做一次大大的政治投機,一麵封鎖消息,一麵連夜報訊給耶律賢。耶律賢聞訊,立即率親信飛龍使女裏、南院樞密使高勳等人,帶著千名鐵甲騎兵奔赴黑山,抵達時,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他立刻就在穆宗的靈柩前行了即位之禮,當上了遼國的景宗皇帝。由於失去了先機,齊王罨撒葛、宋王喜隱等人隻能對著皇位幹生氣了。——在皇族們爾虞我詐的奪位之爭中,追查刺殺穆宗的凶手下落倒成了不要緊的事情,他們直到五年後才被抓住。

為了表示感激擁立之情,景宗一回到上京,就晉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尚書令、魏王,並且征召他的女兒入宮。蕭思溫知道,以自己夫婦的身份和所立的功勞,女兒入宮定然是前途無量。立即滿口應允。

蕭思溫和燕國公主一共有三個女兒,而景宗所選中的,則是最小的老三蕭綽。這時的蕭綽隻有十六歲,但早慧聰明,美麗動人,耶律賢慕名已久了。

據說,在三姐妹小的時候,蕭思溫曾經讓她們一起打掃房舍。兩個姐姐都隻是草草應付了事,隻有蕭綽一絲不苟地完成了父親交代的事情。蕭思溫因此對小女兒格外看重:“此女必定成家。”說蕭綽將能出人頭地、振興蕭家。

看來,蕭思溫雖然文不成武不就,說話還是有點準頭。蕭綽三月剛進宮,就被封為貴妃,僅僅過了兩個月,就在五月被正式冊封為皇後了。

與蕭綽的封妃晉後相對映,蕭思溫也迅速地成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而危機也隨之而來。

遼景宗耶律賢是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公元951年九月四日傍晚,耶律阮在率軍出征後周途中,於歸化(今河北宣化)祥古山遇刺,和兩位皇後一起被親信大臣耶律察割所殺。當時耶律賢隻有三歲,幸虧禦廚尚食劉解裏見機得快,將他包在氈布中藏進柴草堆,方才逃過一劫。隻是雖然逃得性命,卻留下了病根,而且久治不愈,即位為帝後,又患上了風疾,身體非常虛弱,連馬鞍子都騎不住,更別提處理軍國大政。因此,他逐漸開始倚靠皇後蕭綽處理政務。不用說,蕭思溫做為國丈,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時的蕭思溫身份不凡,不但是朝中重臣、當朝國丈,而且繼小女兒成為當朝皇後之後,他的長女嫁給太宗次子齊王罨撒葛、次女嫁給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三子“欽順皇帝”李胡之子趙王喜隱。這兩位女婿都有極近的皇位繼承權。可以想象,有了如此三個女婿,蕭思溫有多大權勢。

南院樞密使高勳和飛龍使女裏,都是景宗做王爺時的親信,他們對蕭思溫報一個信就居然能加官晉爵、女兒封後並通過女兒執掌全部朝政,滿肚皮的妒恨交加。

保寧二年(公元670)五月,景宗前往閶山(遼寧阜新)行獵,蕭思溫也隨行。高勳和女裏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合謀指使與蕭思溫同為後族族人的蕭海隻、蕭海裏前去行刺。蕭思溫猝不及防,一命歸西。

父親的死,使年僅十七歲的小皇後蕭綽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如此殘酷的權利鬥爭使她的政治閱曆迅速地成熟起來。沒有了父親的幫助,卻有丈夫的支持,她開始發揮自己的才幹,協助景宗治理國家。

當時的遼國,經過了穆宗這個變態皇帝十九年的殘暴治理之後,國勢已日漸衰微。景宗非常想要勵精圖治,將國家扶上中興之路,然而他的身體使他力不從心。於是他將希望寄托在了聰慧過人的皇後身上。蕭綽開始代替景宗治理國家、推行全麵的改革。在景宗的支持下,她得到了盡顯才能的機會,也由此得到了群臣由衷的欽佩和忠誠。

保寧四年(公元672)十二月,十九歲的蕭綽在治理國家的同時,為遼景宗生下了長子耶律隆緒。景宗後繼有人,對蕭綽更是寵愛無比。景宗對蕭綽幾乎可以算是專寵,在他們十四年的夫妻生活裏,蕭綽不但幾乎全權掌握了景宗朝的軍政大事,而且還一共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計七個孩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輕的皇後蕭綽已經被錘煉成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景宗的默許下,遼國的一切日常政務,都由她獨立裁決;如果有什麼重要的軍國大事,她便召集各族大臣共商,最後綜合各方意見再做出決定。她所做的決定,景宗最多隻是聽聽通報,表示“知道”了就算數,不會做任何幹預。

在蕭綽的努力下,遼國對外的軍事日漸強盛,對內的政局經濟也步入正軌。遼景宗耶律賢對皇後蕭綽的才幹也已經非常了解,為了對妻子幾年來的辛勞表示回報,他將一個皇帝所能給予的最高嘉許給了自己的皇後。

保寧八年(公元976)二月,遼景宗傳諭史館學士——此後凡記錄皇後之言,“亦稱‘聯’暨‘予’”,並“著為定式”。

這就是說,景宗將妻子的地位升到與自己等同的程度,並且將此著入法令,使得蕭綽實際上成為大遼國的女皇。

幹亨四年(982)九月,35歲的遼景宗在出獵途中,病卒於雲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宮。臨終之時他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後命。”這道遺詔無可爭辯地將遼國交到了時年僅29歲的皇後蕭綽手裏。

這時的蕭綽雖然已經在事實上治理了遼國13年,但是飽讀書史的她非常了解遼國從前曆次改朝換代的驚險過程,麵對自己年僅12歲的長子隆緒,攝理國政的她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國疑,宗室親王勢力雄厚,局勢易變。這位新寡的太後在幹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麵前流著眼淚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

皇帝對大臣流淚很有作用,而假如是一位女皇,那她的眼淚就更有作用。看見一向成穩老練的蕭綽居然也有孤立無援的小女人模樣,幾位重臣一時都似乎忘了麵前是一位執掌國事十餘年的太後,一個個英雄氣壯,都上前安慰並發下重誓說:“信任臣等,何慮之有!”

於是,蕭綽順利地完全了景宗去世後的朝政布局:戰功赫赫的於越耶律休哥為南京留守,總管南麵軍。

宋太宗趙匡胤繼兄太祖大位,承太祖遺誌,南定吳越,北滅劉漢.眼見統一大業完成,一時間誌得意滿,豪情滿懷,指十萬精銳禁軍驅馬東進,夢想挾滅北漢餘威之勢收回對中原王朝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幽雲十六州".

979年六月宋大軍從太原出發,幾日之內連克易.涿,順等州,其勢如破竹,銳不可當.23日已兵臨幽州城下(今北京西南).本以為能一蹴而就,一鼓作氣破城驅敵.怎耐宋軍經滅漢苦戰,又未休養,多日苦旅征伐,已是疲憊不堪,強弩之末.再幽州成厚牆堅.遼軍依此死守,竟讓宋軍望洋興歎,對城空想.而遼國聞幽州危在旦夕,既發名將耶律休哥率五院精兵,耶律斜軫率六院大軍馳援.之前宋軍也大敗遼耶律沙,追至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西北,地名仍在)於遼軍形成對峙,但夜間遭到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沙,城中耶律學古,韓德讓四路大軍包圍,宋軍夜間又不明敵情,被震耳欲聾,偏地火把弄的心驚膽戰.一時陣腳大亂,潰不成軍.太宗也重傷,乘驢車狂奔到涿州才敢停歇.宋太宗的北伐竟如此結局.

高粱河之戰,宋不但未能如願收複北方屏障:幽燕之地.更使太祖以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禁軍元氣大傷.更為致命的是建軍以來戰無不勝的禁軍遭此大敗,自信心被沉重打擊.而遼卻從此有了輕視之心.此後連年南下侵擾,宋,遼大戰百年不止.而宋再無雄心收複幽雲之地,失去了燕幽之地.中原就直接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沒有了長城一線可攻可守的戰略要隘.宋也失去了漢,唐北控大漠的可能,更不可能使四夷頂禮.卻在北方民族連年侵擾下國力日衰,民心不振.終被北方所滅.北方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對中國曆史產生巨大影響.

但若高粱河之戰是另一種結果.遼失去幽雲十六州,則遼將越來越弱,而宋即使不能像漢,唐一樣進入大漠,也能和明朝一樣依山勢險峻,高關險隘守衛長城一線.再加上河北產馬之地,宋的財政又十分富裕.可以想見,擁有精騎的宋軍將和遼.金,蒙軍有對壘實力.也許北方民族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在北方遊牧.沒有幽雲十六州這個前進基地北方民族想進入中原是很困難的.明末若非內戰不已,再加上吳三桂大開長城城門引清軍而入,以清軍區區幾萬人能攻入中原不可想象!實際上若遼不進入中原,漢化嚴重,剽悍的民風不再,也不一定被金所滅,那北方最可能將是遼.金爭霸,宋朝也許能魚甕得利.

而後來鐵木真將很難對一個比較統一個強大的遼和金下手,統一蒙古大漠竟是不可能之事,蒙古沒有控製北方.絲綢之路也將不會切斷和煙滅.中國也不至和西方隔絕.以至後來滿清被西方利炮打的狼狽不堪.國幾不存.

高粱河一戰雖說隻是宋遼百年戰爭中的比較重要的戰役之一.但其意義卻不但是宋,遼曆史的分水嶺.也是中國曆史大拐點.影響中國後來的曆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