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和宋江

竇建德是在隋末農民起義中成長起來的一名將軍,史書記載他“少尚氣俠,膽力過人。”隋煬帝征高麗,竇建德應征並被任為二百人長。與曹操相同的是,在這個時候,竇建德是抱定了為隋王朝鞠躬盡瘁的信念的。可是由於朋友的牽連,他被官府追殺,要存活下來唯一的出路就是起兵造反,竇建德就這樣走上了一條另類的道路。

此時正是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之時,竇建德是眾多樹起反旗中的一人,如果真的如李淵或李密之流一門心思反到底也就罷了,不幸的是,竇建德在被迫揭竿而起的時候,他骨子裏埋藏的依然是對隋王朝的一片赤誠之心,也就是說,他的心靈還被“正統”思想牢牢控製著。一個不辯白的事實是,當他認為隋征高麗為導致天下大亂的時候,與朋友召集同鄉準備起義,但關鍵時刻,竇建德退出,還是回部隊繼續做他的二百人長。可見,竇建德心底裏是效忠隋不願做個逆行之人的,如果不是後來被逼得走投無路,他不會舉起反旗。

在他的勢力一天天大起來後,對待隋朝舊官,他沒有像別的義軍那樣一律處死,相反,他善待他們,給予他們很好的安置。這種做法固然有擴大勢力的政治上的考慮,但我們能說這其間不包含著竇本人對大隋王朝的一往情深嗎?

正是帶著這種濃厚的正統思想,當竇建德得知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的時候,可謂義憤填膺,率軍出擊宇文化及和其幫凶,出征之前,他發了一通討伐檄文:“吾為隋之百姓數十年矣,隋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殺之,大逆不道,此吾仇矣!”殺死宇文化及,他算是為隋煬帝報了仇,盡了一個臣子的職責。接下來,竇建德以臣子的身份莊重地拜見隋煬帝的遺孀蕭皇後,再是身穿素服隆重地為隋煬帝發喪。他終於揚眉吐氣,因為他有能力為大隋王朝做一件大事,為大隋天子維護最後的尊嚴,這是何等的榮光!

他在河北建立了大夏政權,但沒有稱帝,而是稱夏王,他承認的皇帝依然是隋煬帝楊廣的孫子楊侗,並專程赴洛陽朝見這個十幾歲的小皇帝。夏獲得了原宇文化及手中隋的傳國玉璽和天子儀仗,大批隋朝舊臣跟附了他,因為在這些人眼裏,竇建德是隋最忠實的維護者,跟隨他才是最可靠的。這樣,竇建德的政權名副其實地是大隋政權的延續,竇本人則依然是一名隋朝的臣子,他的所有的軍事行動依然有了一個效忠對象,他的南征北戰因此顯得格外地正義和正統。

接下來的事情再度讓竇建德傷心,泰帝楊侗被王世充殺害,這王世充本是隋舊將,也是他一手將楊侗扶上帝位,可王世充竟然也做出如此出格之事,竇建德一氣之下與王絕交。竇建德不得不自行稱帝,不過,他稱自己的政權是隋的繼承者,並非另起爐灶。實際上,這時候,中國大地上政權林立,什麼性質的政權對別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政權擁有多麼強大的兵力。可是竇本人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心裏,隋王朝永遠處在最神聖的地位。

人們很容易將大夏政權類同於曆史上太多的割據軍閥政權,然而,在無比正統思想的統領下,竇建德實際領導的大夏明顯地區別於其他政權,他把河北治理得井井有條,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史書用“夜不閉戶,商旅野宿”記載當時的情形,比起貞觀期間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河北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方樂土。竇建德本人也是勤儉有加,口碑甚好。這樣一個思想正派、作風清明的領導人,本應在曆史上書寫更輝煌的一頁。可惜,他身不逢時,他遇到了蓋世英雄李世民,他的結局是被俘遭斬。

依李世民的肚量,他可以不殺掉竇建德,留下來,將來也是個李靖、魏征之類的可用之才。但是,一直以隋的繼承者自稱的竇建德怎麼可能投降他眼裏的“亂臣賊子”唐朝呢?他的死是注定的。

說起竇建德,我們不由得要想起一個人物:宋江。宋江和他的梁山兄弟都是在走投無路無路的情況下反宋的。尤其是宋江,他的本意是要做個良民,他孝敬父老,友愛鄉鄰,忠誠於國家。但是他被逼上了梁山,從此成了一方農民起義的領袖。但是,與竇建德同樣的是,宋江的骨子裏從來就沒有對朝廷有半點敵意。他恨,他反,恨的是地方官府的仗勢欺人,反的是那個不公平的社會現實。於是他說自己是“替天行道”,這個天是什麼,在宋江心中,就是當朝天子,是一個正統血統的延續,是正義的象征,他的一切殺富濟貧、誅殺官吏、懲辦惡霸等等,都是為了大宋天子,隻有這樣才符合一個臣民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