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環伺,國家內憂外患,有一人卻毫無畏懼,迎難而上,領兵收複了中國近六分之一的疆土,成為那段灰暗曆史中的一抹亮色。這個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晚清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左宗棠生性聰穎,對曆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許多方麵都興趣濃厚,喜歡結交有經世致用學問的學者。
1832年,左宗棠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但在隨後的六年中,左宗棠三次參加會試,均沒有考中進士。但他很快釋然:“讀書就應當追求經世致用,考取功名隻不過是讓自己獲取高官厚祿罷了!”
於是,左宗棠放棄考試,潛心研究經世致用的學問。起初,他雖沒做官,但他淵博的才學卻為朝野內許多人所熟知。有一次,林則徐途經長沙,點名要見在家隱居讀書的左宗棠。
左宗棠很早就聽說了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跡,對這位心憂國家、民族的英雄有一種發自肺腑的敬仰。他們一見如故,徹夜長談,從經世治國到行軍打仗,從平定內亂到外禦強虜,無所不聊。
林則徐對左宗棠十分欣賞,於是將自己整理的新疆地圖交給左宗棠,低沉地說:“我已經老了,空有一腔抵禦沙俄的誌向,卻時日不多。多年來,我留心人才,希望有人能完成我的誌向。現在發現能夠完成我誌向的也隻有你一人了。”臨走時,林則徐意味深長地對左宗棠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左宗棠深深感受到林則徐那份殷切期望。於是他投筆從戎,從參謀做起,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展現。因戰功卓著,五十一歲時左宗棠已升任閩浙總督。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疆多地發生叛亂,匪首各自稱王,宣布獨立,俄國乘機占領了伊犁。一時間一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新疆脫離清廷掌控,大片國土岌岌可危。
消息傳到京城,朝野震驚。可李鴻章卻對慈禧太後說:“新疆土地貧瘠,茫茫沙漠,人煙稀少,伊犁落在俄國人手裏,不值得花大筆開支去收複。”李鴻章權傾朝野,而且朝堂上多數官員貪圖安逸,不願打仗,許多人立刻附和。
左宗棠斷然反駁說:“天山南北物產豐富,礦藏儲量巨大,怎麼可以拱手讓給他人呢?”左宗棠又從戰略上分析說,“我大清定都北京,有蒙古保衛北方,所以幾百年來才沒有受外族侵擾。蒙古與新疆相鄰,因此保衛新疆就是保衛蒙古,保衛蒙古也就是保衛京城。況且現在與以前不同,俄國人正大肆開拓疆土,而俄國又與我國北方相連,僅僅有蒙古從中段隔開,會很容易威脅到京城的安全。因此,我們必須準備好對策!”
慈禧太後聽了左宗棠的懇切言辭和理性分析,終於采納了他的意見,於1875年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左宗棠從地方軍隊抽調士兵,組建了一支六萬人的軍隊,指揮練兵。那時清政府軍隊的作戰能力十分低下,軍官荒淫無度。左宗棠見士氣不振,首先將那些不思進取的軍官全部撤換。他對將士們說:“我大清強盛數百年,疆土廣袤,四麵八方的人都來朝見。而現在國家烽煙四起,列強欺辱,各國都在我們的土地上橫行霸道,欺壓百姓。現在,朝廷將收複新疆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那我們就必須拿出男兒的血性。”說著他抽出馬刀刺向天空,對天盟誓,“不收複新疆誓不還朝!”將士們見左宗棠一頭銀發卻壯誌淩雲,頓時大受感染,齊聲喊道:“收複新疆,收複新疆!”
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左宗棠向新疆進發。由於他練兵有素,用兵如神,短短兩年時間,就收複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而後,左宗棠揮兵進攻伊犁。當時的他已經六十八歲高齡,卻抱著一往無回的氣勢,命左右將士抬棺出征,誓要與沙俄決一死戰。但終因南方沿海戰事緊急,他被召回京城。雖然左宗棠人不在新疆了,可他誓死要收回伊犁的壯舉卻震懾了沙俄,也鼓舞了國人。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清政府終將伊犁收回,在晚清曆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筆。
1885年,正在督辦福建軍務的左宗棠“出師未捷身先死”,不幸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歲。他嘔心瀝血,大半生都在與外敵抗爭,少有敗績,使得西方列強聽到他的名字就喪膽;他收複了新疆,於國家、於民族來說,功績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