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人造衛星(1 / 1)

1957年10月4日,蘇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天氣晴朗。人造衛星發射塔上豎著一枚大型火箭。火箭頭部裝著一顆球形的有4根折疊杆式天線的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隨著火箭發動機的一聲巨響,火箭升空,並在不到2分鍾的時間裏消失得無影無蹤,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了。

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各國為之震驚。雖然這顆“小星”在天空隻逗留了92天,但它卻“推動”了整個世界發展空間技術的步伐。

1958年1月31日,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升空。此後,法國、日本、中國和英國等紛紛發射各自的人造衛星。據統計,現在人類已研製和發射了各種人造衛星4800多顆,主要目的在於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開發太空高遠位置資源。

從此以後,這些繞著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愈來愈多地“漂浮”在大氣層外。原來隻是運用在軍事科技上的人造衛星,在後來慢慢繁衍出通信、繪圖、偵測、氣象等不同用途的衛星家族。

在我們頭頂上方的宇宙中,數百顆人造衛星正在忙忙碌碌地傳送著各種信息數據。人造衛星標誌著全球化時代的開始,它借助即時通信手段“縮小”了我們這個巨大的、迅速變化著的世界。

它們可以從高空對我們進行暗中監視,它們使我們可以與地球另一端的朋友和親屬通話,它們還可以對不斷變化的天氣模式,如正在加勒比海上空形成的颶風進行監測。

它們可以幫助地質勘探人員發現石油和其他珍貴的礦藏,在一瞬間將最新的消息傳遍全球。

過去,人造衛星的發射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而如今每個月都有5顆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天文學家們則抱怨說,現在太空中的人造衛星多到了妨礙天文望遠鏡觀測視線的程度。

未來10年內,還將有數千顆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自古以來,人類一直都在探索著太空的奧秘。從古代火箭到牛頓三大定律,從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多級火箭理論到布勞恩研製的∨-2火箭,經過祖祖輩輩的不懈奮鬥,茫茫太空終於迎來了亙古未有的新紀元。

用人造衛星觀測天體能不受大氣層的阻擋,接收來自天體的全部電磁波輻射,實現全波段天文觀測。人造衛星的飛行速度快,一天能繞地球飛行幾圈或十幾圈,可迅速獲取地球的大量信息,這是地麵勘察和航空攝影無法比擬的。人造衛星在幾百千米以上高空飛行,不受領土、領空、地理和氣候條件限製,視野廣闊,一張遙感衛星照片拍攝的麵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在靜止軌道上的衛星可“看到”40%的地表,這對通信非常有利,可實現全球範圍的信息傳遞和交換。人造衛星的觸角能探到地球的任何地區,無論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沙漠、深山、海洋還是南北兩極,並能對地下礦藏、海洋資源和地層斷裂帶等進行觀測。而且,太空這塊風水寶地也是各軍事大國競相搶占的製高點。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就幾乎動用了各種類型的軍用衛星,首開了世界軍事航天史的先河,它標誌著陸、海、空、宇宙四維立體戰爭的時代已經到來。

隨著衛星技術的日新月異,衛星種類越來越多,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它們在宇宙“公海”裏遨遊“淘金”,已為人類帶來了萬貫財富和便利,我們今日的生活,已經無法離開它。20世紀發明的人造衛星,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思維、工作和生活方式,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