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1 / 1)

自從人類有了文字,人們就開始用各種方法來記錄文字,以傳達信息,交流思想。

春秋末年,人們開始使用竹簡。人們把竹簡削成一塊一塊的,然後用繩子串起來,再把字寫在這些竹板上,就成了最初的書。據記載,西漢時,東方朔曾寫了一封信給漢武帝,用了3000多塊竹簡,需要兩個身強力壯的武士才能勉強把它舉起來。而漢武帝讀這封信則足足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那麼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紙張最初又是誰發明的呢?

他就是東漢時期的蔡倫。蔡倫出生於湖南耒陽的一個鐵匠家裏,因父親嗜酒,家中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為了生計,15歲時蔡倫就來到了京城洛陽宮裏做雜役,被稱為“小黃門”。由於他勤快、好學,深得王老太監的喜歡,很快便做了老太監手下的一名小太監。王老太監平時有空,就教他讀書、寫字。每到夜深人靜時,蔡倫總是在竹簡上練字。由於竹簡表麵不夠平滑,墨跡很難沾上,寫一個字要反複上墨。蔡倫想:“竹簡這麼笨重、粗糙,難道就沒有別的材料可以代替它嗎?”從此這個問題便一直困擾著他。

有一回,太後賞給蔡倫一匹素帛,蔡倫恭恭敬敬地把它送給王老太監。王老太監說:“這帛可以抄書,叫帛書,皇宮外麵賣的縑帛,跟它是一回事,隻不過質地不同。由於帛的價錢很貴,一般人是用不起的,你留著寫字吧。”

又有一次,蔡倫出宮辦事,當他看見一些學童在沙盤上寫字時,便上前去打聽,這才知道竹簡供不應求,帛又太貴,學童隻好用沙盤來練習寫字。

看到這種情況,蔡倫決心要製造一種輕巧、便宜,書寫方便的材料。於是,他一有空就喜歡到四處去逛街,去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有一天,他在花園裏散步,突然想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蔡倫怕自己過一會兒就忘記了,就找來一支筆想把它記下來,可是寫在哪裏呢?就在這時。蔡倫發現花園裏有一棵樹的樹皮脫落在了地上,蔡倫把樹皮撿起來,發現樹皮有一麵又白又光滑,他試著用毛筆在上麵寫了幾個字,沒想到字跡不但很清晰,而且還不容易脫色呢。

蔡倫想:原來在樹皮上寫字也行得通呀!但是樹皮還是太厚了,而且一折就會斷。如果把樹皮再加工一下,使它更薄一些,更柔軟一些,那就真是太完美了。

那怎樣才能使樹皮薄一些,柔軟一些呢?蔡倫又遇到難題了。

一天,蔡倫到農村去巡查。他在一條小河邊慢慢地走著。突然從遠處傳來咚咚咚的聲音,蔡倫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等我過去瞧瞧。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婦女在河邊揮動著棒子,用力地打在衣服上,發出了很大的聲響。蔡倫好奇地問她們:“你們為什麼要用棒子打衣服呢?這樣衣服不會被打破嗎?”

那群婦女一聽蔡倫這麼問都哈哈大笑起來,她們說:“看樣子,你一定是城裏人,難怪連這都不知道。我們這裏做的新衣服都經過漿洗,所以特別硬,如果在穿之前不用棒子打一下,衣服就不會柔軟,那可怎麼穿呢?”

蔡倫一聽,馬上想到:如果用這種方法把樹皮也打一下,不知道樹皮會不會也變得薄一些,柔軟一些呢?

說幹就幹,蔡倫決定親自試一試。他用一些樹皮做原料,然後用棒子把它們搗碎後煮爛,做成糨糊狀,再把這些糨糊倒在席子上,就形成了薄薄的紙。後來蔡倫又發現,如果在樹皮裏麵加入麻布、破漁網之類的東西,那樣做出的紙張不但很柔軟,而且還富有韌性呢。

因為這種新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成本十分低,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買得起,所以,紙就很快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蔡倫以後的3至6世紀,中國對造紙術從造紙原料和加工工藝等方麵都進行了改進,並將造紙術傳到國外。1389年德國紐倫堡附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家造紙廠,生產的紙逐步取代了歐洲傳統的羊皮紙及草紙,並逐漸傳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