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史記·王帝記》中就有關於傘的記載。傳說在春秋時期,是魯班的妻子發明了傘。心靈手巧的她看到她好心的丈夫每天風裏來雨裏去、不辭辛苦地為老百姓修房架橋,十分心疼,於是就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有一天,她忽然看到了山上供人休憩的亭子,突然靈機一動,就用毛竹做骨、絲綢做麵,做成樣子像亭子的東西,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後來的傘。古時候,因為傘是用絲帛製成的,價格十分昂貴,百姓們根本買不起,隻有王公貴族才能用,被視為權勢的象征。到了漢代以後,紙被發明了出來,人們就開始用非常廉價的桐油紙來製雨傘。唐宋時,油紙傘開始普及於民間。到清代,出現了精工彩繪的花傘。
17世紀,有一位叫德熱那斯·海努艾的旅行家把傘帶回了英國。當他打著傘漫步於倫敦街頭時,行人都非常驚奇,更有婦女嚇得發出了尖叫,而年輕人竟然用石塊來投擲這個他們眼中的“怪物”,使他險些喪命。可是到了現代,由於英國的多雨天氣,英國已經成為了人均擁有傘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雨傘王國”。
後來,由於傘的實用性,傘流傳開來,雖然不受男人們的歡迎,卻受到了婦女們的青睞。
那時候,用絹和蕾絲製作的小陽傘特別受歡迎,是貴婦們隨身攜帶的必備用品。但是當時的陽傘非常重,使用起來十分不便。一直到了公元19世紀,傘才開始變得輕巧起來,同時各種各樣的傘也開始出現了:墜有絹質流蘇的長柄傘、搭配禮服的羽毛傘、捏褶的花邊傘以及奢華的蕾絲傘等等,就像款式多樣的時裝,讓人眼花繚亂,同時傘的用途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庭院散步、郊外踏青、走親訪友、出海避暑,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服裝,搭配不同的傘。從那時起,傘就成為人們整體造型中重要的一部分,那是因為從飾物的裝飾和搭配中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智商和品位。
隨著時代的前進,傘的品種越來越多,用途也越來越廣。自動傘、折疊傘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無柄傘又返回到“頭頂荷葉”狀,戴在孩子們和女士騎車族的頭上。什麼收音機傘、太陽能傘、盲人傘、防暴傘等等也紛紛問世。在美國佛蒙特州的威努士城,人們用一種重量很輕卻比鋼鐵堅固,又能透光的泡沫有機玻璃作傘麵,用縱橫交錯的金屬製成大骨架,做成了一把高67米、麵積達4000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傘,利用一部巨大的電動機來帶動它,這把傘已成了美國遊覽觀光的景觀。由“門背一根竹子、撐起來一間屋子”的燈謎,到“風和日麗,功成身退;風雨關頭,挺身而出”的讚譽,既概括了傘的作用,更稱頌了傘所代表的風格。傘不再單單隻是避雨擋風、遮太陽的生活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它的價值已超越了實用範圍,充滿了濃厚的時尚色彩,成為優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