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或許每個女孩子的生命中都應該有一個哥哥,當她跌倒的時候扶她起來,當她受欺侮的時候替她出一口氣,當她疲累的時候輕輕地蹲下來,然後背著她回家。
哪怕再淘氣的女孩子,都是一朵嬌花,終歸需要一個肩膀來倚靠。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慕白或許都不曾意識到,裴秋正是她生命中這樣一個人。
如果沒有裴秋,也許慕白的童年會過得黯淡一些。
嚴侍之下,無人來教導她如何梳妝打扮如何溫婉淺笑如何繡花縫衣,而思明又偏生與她不甚親厚。
慕白像個小子一樣長大,自幼便愛四處胡鬧闖蕩,即使獨個人也有本事玩得風生水起,性子不免有些執拗,尤其是年少時候,總少不得與人爭執鬥氣,可獨獨沒有和大師兄慪過一回氣。
裴秋素來話不多,卻並不冷淡。
事實上,從前姑蘇大小姐惹出的大部分爛攤子,都是這位大師兄一手攬下,一手收拾。
因此裴秋在她心中的地位,其實是無可動搖的。
隻是他在慕白十三歲那年匆匆離開了,甚至連聲叮嚀都來不及留下。
事情的由頭,就要追溯到姑蘇老爺的另一位友人遊方散人了。
其實很少有人見過遊方散人,傳說他隻有在上元節的時候,才有可能現身,甚至姑蘇老爺自己,也差不多忘記這位故人長得哪般模樣了。
有人說遊方散人其實是位老神仙,雲遊四海懲戒惡人,不過根據姑蘇老爺模模糊糊的回憶,遊方散人雖然武功深不可測,卻是鶴發童顏,非常和氣。
遊方散人對姑蘇家有恩。
當姑蘇老爺還是個毛孩子的時候,曾經到寒山寺外要過飯。
那天還是一個上元節,也恰好是傳說中遊方散人現身民間的日子,姑蘇城中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寒山寺上更是香客不斷,接踵摩肩。
其實這位散人並不年年都來,那一回卻剛好叫捧著破飯碗在山腳下徘徊的小乞丐姑蘇老爺趕上了。
這段佳話應該是這樣的。
當年散人他老人家興致勃勃地到寒山寺上拜訪了敲鍾的老和尚,又留下來吃了一頓精美的素飯,揀了條山僻小徑回去,偶遇衣衫襤褸卻目光炯炯的姑蘇,不由善心大發,教了他一些防身的招式,第二日的子時便欣然離開。
這些所謂防身的招式,日後便成了姑蘇老爺克敵製勝的法寶。
之後遊方散人還來過一回,把奄奄一息的思明帶去了玉泉山,五年之後再遣人送回了姑蘇府。
時光匆匆,轉眼又是五年,而此回這位神秘的散人,是專程來看望小思明的。
姑蘇老爺激動不已,一手撐著那柄鏽跡斑斑的長戟,一手拉過思明,涕淚縱橫地跪在了散人麵前,感激涕零之餘,也求散人能給小兒子調教一二,若能收為座下弟子,自然是再好不過。
於是散人掐著手指在姑蘇府轉了一圈,欣然點頭收了一個弟子。
不過看上的不是思明,而是姑蘇府上的另一位少爺裴秋。
據說遊方散人當日穿著一件極大的綢子白袍,迎著風走起路來嘩啦嘩啦地,響得煞有介事:“你若舍得,把這個弟子與我教導兩日。”
於是慕白的大師兄裴秋,就這樣充滿懸念地被帶走了。
自此以後的幾個上元節,慕白再也沒有提過出去看花燈猜燈謎。她甚至有些後悔,要是那一日乖乖待在家中,說不定纏著鬧一番,大師兄也就留下來了。
可是後悔徒勞,大師兄已經走了。慕白再如何沮喪,也隻能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蹲在家中,巴巴地期待著大師兄的歸來,僅此而已。
雖然她也不知道,大師兄到底什麼時候會回來,會不會回來。
不過目下姑蘇家最大的麻煩不是裴秋的離開,而是姑蘇慕白那門未遂的親事。
鑒於姑蘇老爺過於樂觀的想法,這門由女方家長親自上門的親事,便橫生了諸多尷尬。
自然,慕白並不是慕容家理想的兒媳婦。
從贈過雙層九子漆奩的大夫人,到被折騰死了心肝寶貝魚的小姨娘,無一例外地通過各種渠道,或委婉或直接地向老爺表示了對姑蘇家大小姐的敬畏,別說是前途無量腿腳不便的老七,任哪一位少爺娶了慕白進門,哪一房的屋頂就有被掀掉的可能。
慕容老爺言辭閃爍,模糊來含混去地,愣是把直腸子的姑蘇老爺給繞了個雲裏霧裏,最後這位才高八鬥的老先生也詞窮得慌,隻能感慨了句“慕白確是活絡啊”,並以一聲短促而又凝練的歎氣草草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