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隆美爾在乘車途中,遭到了盟軍飛機的襲擊,受了重傷,被送往醫院搶救。在治療期間,震驚世界的“七二〇”謀殺希特勒的事件發生了。
對此事件,隆美爾沒表示過讚同。他說:“謀殺希特勒的企圖實在毫無意義。我們怕的不是這個人的作為,而是他個人在德國人民眼中所顯示出來的偶像地位。”
“七二〇”謀殺事件,使希特勒差一點命喪黃泉。他的秘密警察在之後的清洗中牽涉到了隆美爾。一般看來,問題已經很清楚。深入地研究,也不過是他與謀反集團合作的程度問題。據此,一些曆史學家、傳記作者都順理成章地將他描繪成反希特勒的英雄。有些書中,把他說成是謀殺集團的成員,並有他們合作的詳細描繪。數次再版的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也確認了隆美爾與謀殺集團的合作,還說謀反集團打算在希特勒之後,推選隆美爾為政府首腦。
然而,在斯奈德的《第三帝國百科全書》的一篇文章中說:在l944年6月17日和29日,隆美爾兩次見希特勒並想說服他結束戰爭,這樣德國還可以保留相當可觀的軍事實力,但這位麵色蒼白、渾身發抖的元首用憤怒和諷刺來回答他的坦誠。
1944年7月,也就是盟軍諾曼底登陸後,英軍飛機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他身負重傷,被送回家鄉養病。這時,隆美爾日漸覺悟。這個坦率、單純的軍人,開始轉向政治,他反對計劃中對希特勒的謀殺,因為這會使希特勒成為英雄。
看來,謀反分子內定在行動成功後由他擔任政府首腦,隻不過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謀殺失敗後,一個謀反分子在處決之前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掛在一個吊肉的鉤子上。在極度痛苦之際,他將隆美爾扯進謀反分子的名單中是不足為奇的。這也許就是他厄運的根源。
1977年,英國傳記作家大衛·歐文在他的《狐狸的審判》一書中,發表了雖與上述觀點略同,然而又肯得多的論斷。他認為,隆美爾是一個單純的軍人,他自始至終忠於他的元首希特勒,從未參加過謀反活動。他雖和陰謀分子有過交往,但反對謀殺希特勒。
他認為,日暮途窮的他,還能在政治上找到一條生路。他並不知道他的同事中有人參加了謀反活動。隆美爾的死是由於被捕的謀反分子有意供出一些效忠希特勒的元帥,為真正的同謀打掩護。為此,大衛·歐文還引證隆美爾夫人1945年9月發表的對她丈夫曾參加謀反集團進行否定的聲明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他的作品問世後,立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反駁得最起勁的就是唯一幸存下來的原隆美爾部隊的參謀長斯派達爾。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證明:隆美爾不僅發表過結束戰爭的言論,而且要推翻納粹政權。因此,他聲稱隆美爾是屬於謀反集團的成員。
不過,仔細想起來,歐文的觀點也並非證據十足。如果說隆美爾缺乏政治頭腦,是一個隻知道效忠元首的“單純的軍人”,又怎能想到在激戰之際與西方盟國簽訂停戰協定,以便在東方戰線開辟新的局麵?為什麼他與謀反分子接觸交流後,不將情況向他效忠的主子報告呢?所以,要證明他沒有參加謀反活動,理由還顯得不夠充分。
另外,如果說隆美爾之死是謀反分子屈打成招的結果,那麼,希特勒又怎麼會如此輕信呢?隆美爾多年效忠希特勒,而且戰功顯赫,甚至賜死以後,還得裝模作樣地給予他國葬的殊榮。據此,我們能說希特勒輕信胡編的供詞,而錯殺了他嗎?
關於隆美爾的死因,學者們一直在探尋,目前尚無定論,但究竟是何原因導致希特勒能夠狠心處死自己的大將,尚待人們的進一步研究。
6、 巴頓將軍車禍身亡之謎
1945年12月9日,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喬治·巴頓在德國曼海姆附近遭遇車禍。巴頓將軍不幸身受重傷,搶救無效,於12月21日在海德堡醫院不治身亡。
巴頓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名遠揚,號稱“血膽老將”。他於1885年出生於美國一個軍人世家,先後在弗吉尼亞軍校、西點軍校、頓利堡騎兵學院及輕裝甲部隊學院接受軍事訓練,為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將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頓曾經奔赴歐洲參與作戰,並在指揮坦克作戰方麵顯示了出色的才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任命為美國第二裝甲軍團司令,更是馳騁沙場,戰功赫赫,屢次創下輝煌戰績。在戰場上他最有特點的話語是:“混蛋,你們的刺刀應毫不猶豫地刺向那些雜種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