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每天學點心理學——心態篇(1 / 3)

心相約:知足方能常樂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說,就會使人生在欲望與失望之間痛苦不堪。

在開始心理學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吧:

動物園裏有一隻剛來的小猴子,它被關在籠子裏。

動物園的工作人員給它安置了一個很漂亮的“家”,每天都喂它喜愛的食物。可是它還是不高興,它想念它的爸爸媽媽,想念它從前的夥伴。它很傷心,總是不停地大叫。結果吵得其他動物都跟著一塊叫喊起來。

一位工作人員看到這隻猴子這麼不老實,決定好好教訓它一番,他用電棒去擊打小猴子,可是小猴子叫得更凶了。

這時,另一位工作人員走過來,他對他的同事說:“讓我試試吧!”

他把小猴子裝進一個很小的籠子裏,然後吊在關老虎的房間裏。老虎還以為是給自己送上美餐來了,饑渴地盯著小猴子。小猴子嚇得歇斯底裏地叫了起來。這讓老虎更加興奮,它跳起來撲向猴子。

小猴子以為自己完了,叫得越發尖利了。但老虎沒有碰到猴子,因為籠子離地麵的高度是它達不到的。所以它的一次次嚐試隻是在白費力氣。小猴子嚇壞了,它叫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它才回到它的“家”裏。

回到“家”的小猴子沒有了老虎的威脅,逐漸安靜了下來,很快睡著了。

有時候我們就像這個小猴子。為什麼我們總是會怨天尤人呢?那是因為我們從未遇到過十分糟糕的情況。珍惜現有的一切,懂得滿足的人是幸福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不少鋌而走險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人正是因為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這些人的犯罪事實,很多人都會由衷感歎說:“要是他早一點收手,大概也不會走到這一步!”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感歎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問題是,一旦受貪欲支配,又哪裏會知足,哪裏會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相反,倒是很難得修煉成的德行,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物欲誘惑滾滾而來,擋也擋不住的時代。

人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但這與知足並不矛盾,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態,就是要能將這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了一個目標後,可以為下一個目標準備,但不能在這個目標還沒實現時就想得到更多,那就變成了貪婪,事實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動力。

知足常樂的人很容易被人們認為是胸無大誌。因為這些人往往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時今日,卻不去爭,不去怨,不去嫉妒傷害他人,而是平和樂觀地生活著,這樣就導致別人以為他們沒出息、沒能力。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無大誌或拒絕與人競爭。它隻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是一種看透世事無常後的大徹大悟罷了。

不與人比,堅持自己的成功原則,不用處心積慮地算計別人,懂得知足,那麼你將擁有真正而長久的快樂。

再給大家講一則小故事。

兩個人同時在向上帝祈禱:“萬能的主啊!讓我再年輕一回吧……”上帝聽到後,召見了他們,要他們說出原因。

第一位說:“我是一名教授。盡管我腦子裏裝的知識很多,受到不少人的尊敬,然而我從未感到有絲毫的快樂。因為,我那寶貴的青春年華全都是在無休止的學習和無盡的書本中度過的。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享受戀愛的感覺,也沒有精力去舞廳尋求刺激。我所擁有的隻有知識和迂腐,而我現在非常想過那種快樂瀟灑的日子——我想再年輕一回!”

第二位說:“我是個乞丐,這一生我從未有過快樂的感覺,走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冷眼。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把時間全都浪費在無聊的玩鬧中。我沒受到過知識的熏陶,也沒感受到勞動的快感。我所擁有的隻有饑餓和愚昧,而我現在所羨慕的是知識和創造。主啊!讓我再年輕一回!”

“去吧,我會讓你們再年輕一回的。”上帝揮揮手,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兩人又重新回到了人間,生命從18歲開始。

教授將所有的書本都扔在了一邊,每天沉湎於玩樂之中。

乞丐則沉醉於無盡的書本之中,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不久,他便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學府……

一眨眼的工夫,十年過去了,上帝又召見二人,詢問他們再度年輕的感受。

教授滿臉愧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乞丐。

乞丐說:“感謝上帝!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我成了一個備受人們尊敬的教授,終於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不要總是埋怨自己的境況不佳,要學會知足,知足的人才會快樂。

心相約:保持良好的心態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區別是: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和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擁有不錯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整天快快樂樂,擁有高品質的人生,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是比別人過得好,而許多人終日忙忙碌碌地勞作卻隻能勉強維持生計。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成功與否的秘密就是人的“心態”。

心理學家指出:積極的心態,能夠激發起我們自身的所有聰明才智;而消極的心態,就像蜘蛛網纏住昆蟲的翅膀、腳足一樣,束縛我們才華的發揮。

有一首詩對人的心態有著這樣的描述:

“如果你認為被擊敗了,

那你必定被擊敗。

如果你認為不敢,

那你必然不敢。

如果你不敢想勝利,

那麼你肯定失去勝利。

如果你認為會失敗,

那你已經失敗。”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是到了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則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麼樣的想法。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登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在她95歲高齡時,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區別是: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和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同樣完成一件事,不同的態度收獲可能不同。

在生活的各個方麵,態度都是一個大問題。健康積極的態度是麵對一係列問題所必不可少的。

有對老夫婦,過得很清貧。一天,他們想把家裏唯一值點錢的馬牽到市場上換些有用的東西。老頭到了市場,先用馬換了頭母牛,又用母牛換了隻羊,再用羊換了隻肥鵝,又用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一口袋爛蘋果。

但每次交換,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在一家小酒店歇息時,老頭遇上兩個美國人。閑聊中談起了他換東西的經過,兩個美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老婦人非罵死他,老頭說絕對不會,美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於是三人一起回到老頭家中。

見老頭回來了,老婦人非常高興,興奮地聽著老頭講換東西的經過。每聽老頭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喜悅。

嘴裏還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

“羊奶也不錯”!

“哦,鵝毛多漂亮!”

“母雞可以生很多蛋!”

最後老頭說換了一口袋爛蘋果時,她仍舊高興地說:“我們今晚就能吃蘋果餡餅了。”

結果,美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老婦人之所以總是充滿了驚喜,是因為她保持著一種很平和的心態,盡管總是吃虧,但她總能樂觀地安慰自己,因而時時都保持著快樂的心情。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很累,是因為他們總是徘徊在“有”與“無”之間,作著毫無實際意義的計較與取舍。對於具體的事疑慮重重,不能夠果決地作出取舍。對既定的目標或者是別人的成就,總是心向往之,卻又不願付出積極的努力。“臨淵羨魚”之心有,“退而結網”之舉無。總是幻想著那個目標在我們一夜醒來之後唾手可得。

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先要放在個人的“得”與“失”的天平上進行稱量,懷著功利心評估一切,擔憂著付出與回報的比率,總是以世俗的價值觀猜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因而,我們就不能果決地作出選擇。於是,我們失去了很多成就事業的機遇,到頭來卻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我們之所以沒有達到所崇尚的那個目標,隻是由於我們的心中總是有著太多的功利性顧慮,缺乏舍身一搏的勇氣。這又怎麼能說命運沒有給予我們機遇呢?任何成功的耀眼光環下必定有過艱辛的付出,但是,我們的局限就在於不能放棄既得的利益。患得患失,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痼疾。

關鍵在於我們的目的性太明確,我們的欲望太直接,我們的目光太短淺,我們的修養太世俗,我們的思想太近功利,不能舍棄一切弘揚德行,也缺乏篤信的誠意,因而,我們隻能是平庸的。隻要心中有“仁”,自然能夠處“有”處“無”,坦然自在。“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如果我們能夠像下麵故事裏的比爾那樣,自然就會內心平和而快樂了。

比爾在城裏開了一間五金店,生意還不錯。但他卻是一個對會計一竅不通的人。他從不用賬簿,支票他都裝進一個深色的信封內;現金鈔票放在雪茄盒裏;到期的賬單都插在票插上。

做會計師的小兒子對他說:“你每天不記賬,根本就不清楚你一天的支出、收入是多少,也不知道一天的利潤是多少。你這樣經營是不行的。”

比爾說:“我隻知道我來城裏前隻有一條褲子和一雙鞋——這就是我所擁有的一切。而現在,我有一間很好的五金店,一棟房子和兩輛汽車。我還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個是大學老師,一個是優秀的會計師。”

“我的利潤就是這些!”比爾說完笑著看著小兒子。

抱著一顆平和的心去看待人生,不要讓欲望占據了心靈。不要把生活想得太複雜了,生活其實很簡單,隻要你時刻懷有一顆平常的心,踏踏實實做事,那麼生活就不會拋棄你。

心相約:自信是成功的法寶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隻有自己輕視自己,別人才會輕視你。生命的價值,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擁有良好的心態,學會愛自己,生命就有意義和價值。如果你相信自己是最好的,那麼你做的往往也是最好的。

心理學中有一條“杜根定律”,該定律是由美國職業橄欖球聯會前主席D.杜根提出來的,這個定律就是:“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成敗是由信心決定的。一個人在關鍵時刻發揮的作用往往取決於他心理素質的高低。

一位心理學家為了驗證心態能對人的行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他做了一個特別有趣的實驗。他吩咐七個人穿過一間房子,這七個人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順利地穿過了黑暗,走出了房子。

這時候心理學家讓他們打開了房內的一盞燈,在昏黃的燈光下,剛剛走過去的房子內的一切,不禁讓這些人都驚出一身冷汗。

原來他們看到剛才穿過房子通過的竟是一座小木橋,而這間房子的地麵完全是一個大水池,裏麵還遊動著幾條可怕的大鱷魚。

當心理學家再一次提出讓他們穿過這間房子的時候,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已經不敢再嚐試了。

過了很久,才有三個膽大的站了出來。

第一個走過的人顯然已經沒有上次那麼勇敢,他謹慎了很多,過了很長時間才穿過這間房子。

第二個人緊張地踏上了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第三個人已經沒有一點勇氣,他沒能走上幾步,就一下子趴下了,不敢再向前移動。

最後,心理學家又打開房間內的另外九盞燈,這時候明亮的燈光讓他們看到了屋裏的真實情況。

他們發現在小木橋下方還裝有一張安全網,由於網線顏色極淺,所以他們都沒有看見。當心理學家向他們提出同樣請求的時候,這次七個人當中有五個人站了出來。心理學家不知另兩個人為什麼還不願意,就去問他們,原來他們是擔心安全網不牢固。

通過心理學家的這個實驗我們就可以看出,由於這七個人開始是在黑暗當中穿過房子,他們看不到任何東西,所以即使有許多危險,這七個人仍然沒有任何膽怯心理,他們是在毫無畏懼的心理狀態下穿過房子的。而當心理學家打開屋內的一盞燈,他們看到了麵臨的可怕場景,心理產生畏懼,恐慌,已經沒有了信心,所以當心理學家再向他們提出同樣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出現與前一次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他們感到有些顧慮了,雖然有三個人還是敢於嚐試著去走那個窄窄的小木橋,但他們都明顯地因膽怯而信心不足了。當心理學家把屋內的另外九盞燈也都打開,他們看到了真相,他們知道了真實的情況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可怕,這時候他們就又燃起了自信,就又有人表示敢於通過小木橋了。而另外兩個人擔心的是安全網是否牢固,而比沒有看到安全網時也有了很大勇氣。

由此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能力低下並不是一個人失敗的根本原因,一個人的自信心、精神狀態才起著決定作用。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不但能主導成敗,還可以影響到人的外貌。有一個女孩,她長相很醜,因此她的自信心減弱了,她也不再去注重自己的形象,整天邋邋遢遢的,做事也不求上進。

為了改變女孩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大家每天都對醜女孩說一些讚揚性的話語,比如說“你真漂亮”、“你真能幹”、“今天表現不錯”等,以增進她的自信,出乎意料的是,人們發現女孩真的變漂亮了。

她的長相真的變了嗎?沒有,吸引大家的是她的精神狀態。她不再邋遢了,變得積極起來,平時也喜歡打扮了,做事變得主動,不斷展示自己的風采。正在由於大家的讚揚才使她產生了自信心。而她對自己有了自信,所以大家才覺得她漂亮了。

有些人做事經常沒有自信,這樣一來就很難達到他們理想的效果,那麼怎樣才能充滿自信呢?心理學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經常回憶一些成功的往事,建立成功的自我形象,可使你獲得自信。當你懷疑自己能否做好某件事的時候,當你為自己的困擾感到自卑的時候,不妨多去想想自己的一些成功經曆,這樣你就會信心倍增。千萬不要沉溺於對失敗經曆的回憶中,否則你會為自己的狀況產生更加消極的情緒。應該麵向積極的一麵,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好它。

所以人們應該多關注一下自己的成功,多留意成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多感受一下成功的經曆,這樣你就越發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它會強烈地向你暗示,你原來具有把握成功的決策力和行動力,你能夠導演成功的人生。恰如英國的羅伯·希裏爾所說的:“對自己有信心,是所有其他信心當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整個生命都會癱瘓。”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隻有自己輕視自己,別人才會輕視你。生命的價值,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擁有良好的心態,學會愛自己,生命就有意義和價值。如果你相信自己是最好的,那麼你做的往往也是最好的。

心相約:滿懷熱情讓生活充滿色彩

作家拉爾夫·愛默生說的一句話很好地道出了“杜利奧定律”的精髓:“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熱情像糨糊一樣,可讓你在艱難困苦的場合裏緊緊地粘在這裏,堅持到底。它是在別人說你‘不行’時,發自內心的有力聲音——‘我行’。”

“沒有什麼比失去熱忱更使人覺得垂垂老矣。”這一觀點被人稱之為“杜利奧定律”,該定律是由美國自然科學家、作家杜利奧提出的。

一個持積極心態的人的生活往往是光明的,而持消極心態的人,他的生活往往是灰暗的。為了判斷一個人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心理學家曾做過“半杯水實驗”。

悲觀者麵對半杯水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者則說:“我還有半杯水呢!”

那個說“我就剩下半杯水了”的人為既定的現實而感到悲哀,那失去的半杯水讓他悲哀。所以他就很容易沉浸在過去的挫折與失敗中不可自拔,自然也就很難讓自己快樂。而那個說“我還有半杯水”的人則從積極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他覺得“我還有半杯水,而不是一點水也沒有了”。抱著這樣的想法,他的內心也就很容易產生輕鬆和愉悅感。而這種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樂觀者,他的內心世界也往往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

人所持有的態度不同,那麼他的內心活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樣一來對他的事業與人生的成敗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樂觀心態對人的成功的影響。在美國,有個知名的遊泳選手叫麥特·畢昂迪,他1988年代表美國參加了奧運會,當時他被認為是繼馬克·史必茲之後極有希望再奪七項金牌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們寄予了很大期望的人,在第一項200米自由泳中竟落居第三,在第二項100米蝶泳中也被第二名在最後時刻超過去了。

為此絕大多數人開始為他擔心:因為大家覺得接連兩次失金肯定會對他的後續表現產生影響。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在隨後的五項比賽中竟然接連奪冠。出現這樣的結果,心理學教授馬丁·沙裏曼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在比賽前的一段時間,曾為畢昂迪做過樂觀影響的實驗。那是在一次遊泳表演後,畢昂迪表現得很不錯,但教練卻沒有為他的表現顯出肯定的樣子,而是故意告訴他得分很差,讓他稍作休息再試一次,結果他們發現這並沒有影響畢昂迪的正常發揮。而參與同一實驗的其他隊友卻因此影響了成績。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心理學結論:樂觀者麵臨挫折仍相信形勢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樂觀使人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感到冷漠、無力和沮喪。樂觀和自信一樣,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樂觀的人不把失敗看成是定局,而結果往往正如他們所願。

畢昂迪並不是天生就比別人強多少,他能夠在比賽中屢屢獲勝,正是因為他有一顆非常樂觀的心,他的心態非常好。這也就是他雖然在前麵的比賽中失敗卻沒有影響到後麵良好發揮的原因了。畢昂迪的真正過人之處就在這裏。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在於智商上的差異,而主要在於心態的不同。看一個人是否有成功人士的特質,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熱情積極的心態。一個人心態積極,樂觀地麵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很容易獲得成功。

那麼高度樂觀、滿懷熱情的人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呢?首先應該學會自我激勵;能為實現目標去尋求各種方法;麵對困境決不會輕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心態;能自我安慰,知道變通,能將艱巨的任務分解成容易解決的部分。而相比較而言,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之於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個人對此常聽之任之。

心理學的分析結果表明,如果一個人失去熱忱,精神狀態不佳的話,那麼他做任何事都將處於不佳狀態。人在焦慮、生氣、抑鬱、沮喪的狀態下就很難有效地接受信息,或妥善地處理信息。悲觀者智力的發揮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沮喪悲觀的情緒壓製大腦的思維能力,從而使人的思維癱瘓。為此,作家拉爾夫·愛默生說的一句話很好地道出了“杜利奧定律”的精髓:“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熱情像糨糊一樣,可讓你在艱難困苦的場合裏緊緊地粘在這裏,堅持到底。它是在別人說你‘不行’時,發自內心的有力聲音——‘我行’。”

心相約:不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苦惱

整天因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耿耿於懷,計較著名利得失,又能做出什麼成績來呢?又何能留名千古呢?不必要考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關鍵是自己是否努力,做出了什麼成績。那些總想把名字刻在石頭上謀求不朽的人,其實名字比石頭更早地腐爛朽蝕,被人忘記。

很多人總是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苦惱,其實這種煩惱是多餘的,我們不必強求別人了解自己,存心自有天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老子·道德經》)

陳平,西漢陽武人。在他小的時候,正逢社祭,人們推舉陳平為社廟裏的社宰,主持祭社神,為大家分肉。陳平把肉一塊塊分得十分均勻。為此,地方上的父老鄉親們紛紛讚揚他說:“陳平這孩子真是心靈手巧,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稱職了!”陳平卻感慨地說:“假使我陳平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能像給大家分肉一樣恰當、稱職。”

陳平長大後,學識廣博,足智多謀,屢次用妙計輔佐劉邦定天下。

陳平的鄉親們隻看到了陳平分祭肉的功夫,卻哪裏知道他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而陳平則隻是堅定自己的信念,向著自己的理想邁進,最終他取得了成功。

如果你隻是一味地想著讓別人了解你,肯定你,那你用什麼去學習,去幹事業呢?其實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具備了非凡的知識和本領後,別人想不了解你恐怕也難了。

要想從人的內心中祛除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引發的苦惱,我們就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人的命運。當我們把命運“看透”,心中的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命運就好比是一手既定的牌,不論你所持有的牌型如何、點數大小,都有一種契機蘊涵在裏麵,關鍵看你如何使用,次序如何確定,牌路如何建立。這一切取決於你自己。因為你的合作夥伴很可能持有好牌,他會給你有力的支持,關鍵在於你如何運用手中的牌,調用並協調他的潛力,使他能夠給你以支持。他在等待著給你支持的機會。否則,命運就將你打翻在地,使這一切都成為虛設,使這樣的一副好牌最後隻能墊付出去而無從發揮任何的效力。那麼,這就是你的失敗,而且怨不得別人,因為隻有當最後攤牌以後,你才知道懊悔,但那時已經遲了。這就是悲劇。但是如果你恰到好處地把握了,你的人生則會是另外的一種樣子。這同樣在於你自己。所以,對於你手中的牌型,你應當深入地分析,尋求那有力的一擊。這是你唯一的機會,要麼成就人生,要麼一敗塗地。唯一的區別在於,牌局可以推倒重來,人生卻是一次性消費,一旦出手就無可挽回,沒有機會令你重新開始,這就是人生值得珍惜的魅力所在。因此,怨天尤人,毫無意義,重要的是在於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麵向命運發起衝擊。如何改變,就在於積極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