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踐回國後,一心要報仇雪恥。他重新定都會稽,委派文種管理內政,任命範蠡訓練軍隊,加強戰備。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昔日的恥辱,句踐繼續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的床上鋪著市柴幹草,還在屋梁上吊一隻苦膽,每次飯前都要舔一下苦膽,嚐嚐它的味道。他還經常地問自己: “忘了亡國的恥辱沒有?”

句踐還采取各種措施,努力發展生產,親自扶犁種田,讓妻子和他一起參加生產勞動。夫人勤奮紡織,句踐從事耕作,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同時還獎勵生育,增加人口,加強國力。就這樣,句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而此時夫差卻自以為成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

公元前482年,夫差帶著精兵去黃池會盟,一心想早日成為霸主。句踐見時機已成熟,便乘機出兵,一舉戰勝了吳國。夫差萬般無奈,派人向句踐求和,遭到拒絕,被逼自殺。句踐滅了吳國以後,被諸侯們推為盟主,成了春秋甫期最後一個霸主。

)7.無所適從

[釋義]適:往,到;從:跟隨;順從。指不知道聽從誰好。形容不知道怎麼辦。

[出處]唐·李百藥《北齊書·魏蘭根傳》

[同義]不知所措莫衷一是

[反義]知所適從

[例句]他最近買了一套房子,對於怎麼裝修,家裏人給他出了不少主意,弄得他無所適從。

[故事]南北朝時期,北朝齊國有個人叫魏蘭根,相貌奇偉,卓有見識,機警而有才能。

魏蘭根是個孝順的人,對待老母親極為恭敬,鄉裏鄉親都誇他是個孝子。不幸的是,魏蘭根的母親有一日得了重病,看了多次醫生也不見輕,魏蘭根很是著急。沒過多久,他的母親便去世了。魏蘭根極為悲痛,開始為母親操辦喪事,準備把母親安葬在常山郡境內,但一時沒有好的木材作棺材材料。

當地有一個董卓的祠堂,祠堂四周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柏樹。魏蘭根看到柏樹,說: “董卓活著的時候是個大奸臣,他不應該在死後還有祠堂供奉他。”然後,便命家人把柏樹全部砍伐掉,給他母親做了上等的棺材。眾人都勸他不要這樣做,恐怕會帶來不吉利,但魏蘭根對眾人的勸告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隴一帶鬧饑荒,百姓餓死無數。但官府卻一點也不減免賦稅,結果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朝廷命令行台蕭寶夤帶兵討伐農民起義軍。官兵攻打起義軍占據的宛川,當時擔任歧州刺史的魏蘭根也跟隨蕭寶夤的軍隊討伐起義軍。

不久,農民起義軍被鎮壓,宛川城也被攻破。官軍抓獲了大批俘虜。蕭寶夤從中挑選了10名貌美女子送給魏蘭根做婢妾。魏蘭根知道後很不同意,對蕭寶夤說: “宛川縣地處偏遠之地,地方官權勢很大,皇室的恩威很難恩澤於此地,因此老百姓才感到無所適從,結果被心懷叛心的人所利用,才導致他們卷入了叛亂行動。如今朝廷應該安撫他們,給他們提供糧食衣物,他們才會感激朝廷,好安家度日。”於是魏蘭根把這些女子全部放走了。

)8.物以類聚

[釋義]類:同類;聚:聚隼。同類的東西經常聚集在一起。常比喻壞人臭味相同,勾結在一起。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三》

[同義]人以群分

[例句]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隻要了解一個人的朋友,就能大致知道他的為人。

[故事]戰國時期,齊宣王即位後,想廣招天下人才幫助他治理國家,就讓大臣們給他推薦有才能的人。

淳於髡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深受齊宣王的賞識。他在一天之內給宣王推薦了七個人才,可齊宣王並不高興,認為他不負責任、敷衍了事,就對他說: “我聽說賢士是極為難得的,如果能在千裏之內能找到一個,就算是遍地都是了,如景能在一百年中發現一個,就可謂源源不斷了。可是你還真是不簡單,竟然在一天之內發現了七個,是不是太多了?”

淳於髡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您說得有一定道理,可是世界上的東西都是按照共同的屬性聚在一起的。鳥喜歡和鳥住在一起,野獸願意和野獸相伴,人們若是到沼澤中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隻怕一千年也找不到一根,但如果到圉黍山、梁父山的背麵去找,不用費什麼氣力,就能拉回一大車。什麼原因呢?就是物以類聚啊!同理,您如果認為我是個人才,那麼我與之交往的又是些什麼人呢?難道我會和一些平庸無能的人在一起嗎?如景您到我這裏來尋找賢士,就如同去圉黍山、梁父山的背麵找柴胡和桔梗一樣容易,別說是七個了,就是再多一些,我也能毫不

費力地推薦出來。”

齊宣王聽了無言以對,信服地點了點頭。

《戰國策》中記載淳於髡對齊宣王說話的原文是: “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其中疇,就是類的意思。後人就是從這裏概括出“物以類聚”這個成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