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哪裏?水在哪裏?”

曹操指著前麵說:

“這條路我過去曾走過,前麵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們快上那兒去吧!”

將士們一聽說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從而流出口水,頓時覺得不那麼渴了。

曹撮立即指揮隊伍行進。經過一段時間,終於把隊伍帶出這個沒有水的地方,來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煥發地繼續行軍。

)4.韋編三絕

[釋義]韋: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書;三:多次;絕:斷。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例句]老師對自己的學生說: “要想考上名牌大學,非得有點孔子韋編三絕的精神不可。”

[故事]孔子名丘,是我國春幣火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偉大的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丘三歲時就死了父親,他曾經當過牧童,看守過糧庫,也當過吹鼓手。孔丘十七歲那年,母親也去世了。後來,孔丘做了管理經濟和畜牧事務的小官吏。

孔丘虛心好學,曾經向許多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求教。如向老瞄平問禮,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彈琴等等。他不知疲倦的學習,因此,他的知識非常淵博。

三十歲那年,孔丘創辦了一所私學,教了不少學生。五十歲時,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幾年後,他成為大夫。五十五歲後,他到各諸侯國去遊曆,直到六十幾歲才回到魯國。

孔丘晚年時,對《周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該書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是一部內容相當廣泛而複雜的著作。《周易》用當時已不多見的古文字寫成,非常難讀,但孔丘決心讀懂它。

當時的書,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幣爾為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隻能寫一行字,每行多則幾十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周易》這樣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的竹簡編連起來的,所以有相當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了第二遍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了解。後來,為了給弟子們講解明白,他又不知翻了多少遍。由於經常翻閱,以至於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也磨斷了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牛皮繩子再使用。

)5.末雨綢繆

[釋義]綢繆:纏縛,引申修補。原指趁著天還沒下雨,先把窩巢纏綁牢固。現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豳風》

[同義]防患末然有備無患

[反義]臨渴掘井江心補漏

[例句]他們在汛期到來之前,早已末雨綢繆,作好了抗洪防汛準備。

[故事]“末雨綢繆”這句成語,源自《詩經·豳風》的《鴟鴞》篇。作者假托一隻母鳥的口吻來寫這首詩。詩共有四節,其中第二節的原文是:

迨天之末陰雨,

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這幾句的大致意思是說: “趁著天空大睛,還沒有下雨的時候,取些桑根皮來修補舊窗戶;看他巢下人,誰敢欺侮我!”曆代研究《詩經》的某些專家考證,認為這首詩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寫給他的侄兒周成王的,勸誡周成王要時時勤勉、嚴謹,保持警惕之心,努力治理好國家,千萬不要麻痹大意,自招禍害。孔子很欣賞這首詩,他對這首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在給學生講課的過程中表達了他對這首詩的評價。他感慨地說: “這首詩說得真好啊!把國家大事都辦理好,誰還敢欺侮他呢?”繼孔子之後的戰國儒家大師孟子也極為讚賞這首詩。

孟子在一次談話中也曾引用過這首詩,他說: “在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那些諸侯卿相,不趁著天氣大睛的日子做些修理門窗的準備工作,而隻知追求享受,貪圖安樂,其實這就等於自招禍害。”孟子還說過: “禍害和幸福,都是取決於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全靠自己把握。”

)6.臥薪嚐膽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飯前嚐苦膽。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同義]發憤圖強

[反義]不思進取

[例句]為了讓我國在這個科研領域不落後於西方,幣鬥學家們臥薪嚐膽,刻苦鑽研。

[故事]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戰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國打得大敗,闔閭也被越軍射成重傷,死於路上,他的兒子夫差成為吳王。

夫差繼位後一心想報父仇,天天訓練水兵、車兵和步兵,就這樣堅持準備了近三年的時間。公元前494年,夫差親率大軍進攻越國。越王句踐率軍迎戰,在夫椒對陣。結果吳軍大獲全勝,順勢攻破了越國國都會稽,俘虜了越王句踐。

吳王夫差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決定不殺句踐,但把他安排在簡陋的石屋裏居住,還讓他到闔閭的墓地看墳喂馬。夫差有時故意羞辱句踐,出門讓他牽馬,回來讓他更衣、脫靴,甚至上廁所也讓他伺侯。句踐百依百順,毫無怨言,夫差見他如此忠誠,就放句踐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