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艾灸治療疾病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達到治病、防病、保健的效果。具體來說,艾灸治病的原則包括辨證與辨經、標本緩急、補虛瀉實等。
辨證與辨經
疾病發作時,總會表現出一定的症狀和體征。病症表現在一定部位,出現或寒熱、或虛實的不同特征,並發生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這些關於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程等,都屬於辨證的內容。辨經,則是辨識疾病的具體部位。
標本緩急
標與本、緩與急是兩對相對的概念,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疾病的標本緩急複雜多變。具體來說,疾病標本緩急的運用原則有以下幾點:
1.治病求本:弄清疾病的本質是什麼。通過辨證,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進行分析,找出疾病發生的原因、病變的部位、病變的機製,然後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
2.急則治標:特殊情況下,標病急於本病,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標病可能會轉為危重病症,治療時要隨機應變。
3.緩則治本:一般情況下,病情穩定,或雖可引起其他病變,但不會引起危急證候,或標本同病,標病經治療緩解後,可按“緩則治本”的原則治療。
4.標本兼治:當標病與本病都比較急,或都不太急的情況下,可采用標本兼治法。
補虛瀉實
艾灸時的虛實補瀉,就是通過艾灸,激發患者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進而產生補瀉的效果,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虛實病症的補瀉原則
①以熱引熱:使邪外出達到以熱引熱,使邪熱泄之散之。並認為此灸火力猛峻,不能深入,很難循經深透遠達,故無入裏助熱之弊,此同氣相求之理,以熱引熱之法也
②開辟門戶,引邪外出:認為灸後的起皰發瘡,皆為給邪以出路
③溫通行散、消淤散結:因氣血得熱則行,行則通,通則散,故鬱滯可通,火源可清,淤毒可散
④灸法扶陽、陽生陰長:灸後可扶陽養陰,益氣生津
⑤熱因熱用:用於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證,具有救急之意
總之,艾灸產生補瀉作用的機理可歸納為“雙重調節”作用,即當機體虛弱時灸之可補,邪實時灸之可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