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傷痛,心懷救國壯誌;中年發奮,澎湃強國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進鋼鐵雄鷹。青驥奮蹄向雲端,老馬信步小眾山。他懷著千裏夢想,他仍在路上。”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架完全獨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鬥機殲-10之父宋文驄。
宋文驄於1930年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那時正是中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的童年時代是在防空警報和硝煙戰火中度過的。他曾親眼目睹了中國空軍因裝備落後屢屢被擊敗的慘劇和日本空軍戰鬥機的強大威力,他深刻地感受到空軍落後對祖國軍事所產生的巨大的威脅。
從那時起,宋文驄就對飛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誌為國家空軍的強大貢獻力量,他堅信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新中國成立後,宋文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成為一名空軍機械師,他的人生征程也由此起飛。戰爭結束回國後的第二年,他深感自身知識不足,於是考取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隨後參加了我國第一代殲擊機的設計,並擔任總體設計組組長。他對戰機的興趣隨著知識體係的豐富而更加濃烈,獨立自主開發屬於我國的先進戰鬥機的願望也日漸強烈。
1956年前蘇聯機械師來哈軍工訪問,年輕的宋文驄對專家直言:你們的飛機不好啊!蘇聯專家拍著他的肩膀說:小宋,30年後你就是中國飛機的總設計師。這幾句在當時被人看似玩笑的對話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讓前蘇聯專家沒有想到的是,30年後宋文驄真的成為了中國第三代殲擊機的總設計。
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國家進入軍事現代化時,我國的航空工業才剛剛起步。56歲的宋文驄毅然接受了研製第三代殲擊機的艱巨任務。當時,中國在技術、人才和實驗條件方麵與第三代殲擊機的研製相差甚遠,很多技術領域還處於空白。在別人看來這是沒學會走就想飛的異想天開,在宋文驄眼中同樣是一段艱難的曆程,但祖國的需要沒有讓他遲疑,他欣然接受這項光榮且艱巨的任務。
麵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宋文驄帶著上萬人的科研團隊攻克難關,在連計算機都沒有的情況下人工繪製了一幅幅圖案,演算著一個個數據,進行了一個個結果分析。疲憊和傷病無法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就這樣,他們終於邁出了殲-10飛機研製的重要一步。
去過他辦公室的人都知道,在他桌上放著一個飛機模型,那是他最早對殲-10飛機的構想,如今這個摸起來有些粗糙的模型在當時卻是跨時代的飛躍。試驗中,為了獲得準確的數據,一年就要進行上萬次試驗,不斷地記錄、計算、分析再試驗。他領導建設了我國第一個航空電子係統實驗室,建立了嚴密的重量控製體係,使殲-10飛機的重量比設計目標減少了26公斤,創造了世界戰機重量控製的最優紀錄。
幾千個日夜,這位老人幾乎每天都在經受著痛苦和殘酷的挑戰。他曾多次遇到難以承受的挫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帶著他的團隊仔細地做一個又一個排查,因為他們相信,隻要再努力一點,就會離成功更近一點!
時間的腳步曆史性地踏在了1998年3月23日。這一天注定是我國航空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一天,當然也是宋文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藍天白雲之下,一架飛機緩緩駛出,這是第三代殲-10在進行首飛。宋文驄緊緊跟隨其後,就像是送自己的孩子走上考場一樣,直到飛機完全走上起跑線,一陣轟鳴聲破空而起,他仍在默默守候。
國外第三代飛機在試飛階段都無一例外地出現墜機事件,這就像一個魔咒深深地烙在科研人員的腦海中,但宋文驄堅信經過自己的上萬次檢查後首飛肯定不會出現問題。所有的觀看人員都注視著飛機升空的方向,守候著多年的希望,直到飛機的影子越來越小,消失在高空。幾分鍾後,飛機在繞飛一段後又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歡呼聲、掌聲如潮水般湧來。看到傾注了多年心血的殲-10緩緩穿越頭頂,在場的科研人員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宋文驄強忍淚水迎接飛行員的歸來。同時他也作出了一個決定:把自己的生日改成殲-10首飛的日子。從此,3月23號,成了這個團隊永遠難忘的日子。
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受邀進京,觀看氣勢恢弘的大閱兵,在觀禮台上他目睹了殲-10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飛過。宋文驄的付出沒有白費,他的夢想正騰飛在高空。與此同時,世界也見識了中國的空軍力量。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三代戰鬥機研製技術的國家,外國媒體紛紛發表評論說中國的第三代殲擊機已成為世界軍事領域的重要航空力量。
五十載春秋風華,二十年丹心鑄劍,他的心血和靈魂全部默默傾注給了共和國的藍天衛士,熔作了它的體,化作了它的魂。終於,中國的藍天上翱翔著可以與先進國家水平媲美的戰鬥之鷹,這是中國製造!宋文驄以赤子之心,蘊持偉力,鑄就了祖國藍天的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