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你對孩子的靈活應變能力知多少(1 / 1)

家長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機靈豆”,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更招人喜歡,長大後也更有人緣和精於世故。

或許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應變能力是強是弱,和先天遺傳是分不開的。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們並不全然否定,但是家長們更應該知道的是,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邏輯思維、想象能力等一樣,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塑造出來的。

某網絡論壇上曾有網友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婧婧的父母因為有急事,晚上都回家很晚,這下可愁壞了11歲的婧婧。放學後,不知所措的婧婧坐在家門口的樓梯上苦苦等了五六個小時,如果不是被好心的鄰居發現並領回家中照顧她吃飯,她很有可能就在門外待到深夜了。

當天晚上,隔壁鄰居張阿姨下夜班後回到家,發現婧婧在門口坐著哭,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原來她爸爸媽媽臨時有急事回不了家。張阿姨心裏正想埋怨孩子的父母,可是一看她家門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讓婧婧回來後直接去奶奶家裏過夜。

婧婧說,她根本沒注意那張紙條,隻顧哭了。好心的張阿姨覺得太晚了,再讓婧婧去奶奶家很不方便,於是就把她領到自己家裏,安排食宿。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遇到困境,美國小孩的做法卻是另一個樣子。

有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隻有7歲大的孩子,一次突遇大雪,並且與外界失去了通信聯絡。而那天,他的母親進入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臨產狀態,這個孩子並沒有慌張,而是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了弟弟。

看完上麵的兩個事例,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孩子應變能力的強弱和年齡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說,孩子的靈活應變能力是可以從小的時候就進行培養的。可以猜想一下,那個7歲大的男孩能夠臨危不亂地幫助媽媽分娩,恐怕不是偶然因素,很可能是他的父母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對他進行了相關的教育。而11歲的婧婧卻因為沒有經過這方麵的培養和訓練而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作為家長,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哪一種應該不言自明了吧。

總之,麵對紛繁複雜的生活環境,麵對突如其來的事態變故,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長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就一定要隨時注重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隻有這樣,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孩子才能夠臨危不亂、沉著應對。

1.有意識地設置場景,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

“紙上談兵”或者口頭上的教育往往不夠生動,自然也就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長可以利用現有的條件,有意識地為孩子製造一些“突發事件”,來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比如,父母去上班了,隻有孩子一個人在家,這時候突然有人敲門,怎麼辦?或者隻有孩子和年邁的奶奶在家,奶奶突發重病,孩子該怎麼處理?或者忽然停電了,孩子該怎樣去點蠟燭、打開手電筒?或者遇到陌生人問路,怎麼樣才能避免被騙……

當孩子經受過一番類似的訓練,那麼當他真的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才會靈活應對,不慌張、不莽撞。

2.通過實踐來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偉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理論用到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方麵同樣適合。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比如爬山、探險、野營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中,孩子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這時候,家長不要伸出你的“上帝之手”,而是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要知道,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正是培養其應變能力的過程。

3.靈活應變,不能培養“小滑頭”

我們提倡對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在一些突發狀況麵前的應對能力,而絕非是為了培養一個“小滑頭”,因為應變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而不是教孩子去說謊,去欺騙他人,因此,家長們在培養孩子靈活應變能力的時候,要注意與撒謊、欺騙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