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鑫的媽媽最近發現兒子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多,不免擔心起來,主要擔心他這樣會不被別人喜歡,交不到朋友。
可以說,鑫鑫媽媽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的確沒有人喜歡一個充滿“暴力”的小霸王。除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愛打架,家長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周圍有這樣的“暴力分子”,因為那樣自己的孩子就會時常處於一種危險狀況,說不定哪天就被人家給“收拾”了。
孩子們愛打架幾乎是普遍現象,這讓家長們無比頭痛,大家都搞不明白,為什麼孩子不能友好相處,非得用打架來解決問題呢?
2011年11月5日,太原市某小學的兩位同學因為爭搶“暖寶寶”大打出手,導致其中一個孩子耳部受傷。
這兩個孩子一個叫澄澄,另一個叫翔翔。兩人不但是同班同學,而且還是同住一個小區的鄰居。由於相差無幾,自然而然就成了經常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現在,用他們兩個人的媽媽的話說,就是“這兩孩子從小就開始打”。的確,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澄澄就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在一兩個小時的玩耍過程中,他可以發起多次攻擊,用手抓翔翔的臉,搶翔翔手上的玩具,或者是翔翔站立的位置,他很快就過去給占領了。翔翔本來不是那種怯生生、反應遲鈍的男孩,但是當麵對澄澄的攻擊,他的心裏總有種害怕的感覺,見了他就想躲得遠遠的。
兩年前,兩個孩子都上了小學,並且分在了同一個班裏。這天,由於天氣忽然轉冷,而又沒有到供暖的時間,孩子們都感覺凍得慌。翔翔的姥姥怕孩子凍著,就在臨出門前為翔翔準備了一個“暖寶寶”。
可是到了教室後,澄澄看到翔翔帶了取暖設備,便上前索要。讓澄澄沒想到的是,平時一向“聽話”的翔翔這次居然拒絕了他。更讓他出乎意料的是,在他向翔翔奪“暖寶寶”的時候,翔翔伸手打了他,並探過頭使勁兒咬他的耳朵,疼得他哭出聲來。
停止“戰鬥”後,澄澄仍然覺得耳朵疼得厲害,而同學們也發現澄澄的耳朵腫脹起來。後經醫生檢查,由於受傷較重,澄澄的耳朵需要一段時間的治療才可恢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家長往往隻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卻忽略孩子心理的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群體心理能力也在不斷加強。慢慢地,他們會喜歡與小夥伴在一起玩,並學會用自己的玩具吸引對方,在與小夥伴共同的遊戲中體會快樂。但是由於心理教育的缺失,一些孩子在不順心的時候時常靠打架來解決,甚至以打架為樂。
正如上例中,受傷的澄澄及致使其受傷的翔翔,雙方的家長都難辭其咎。如果澄澄的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欺負其他的孩子,那麼翔翔也就不至於如此惡狠狠地咬傷澄澄。同樣,如果鬆鬆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和夥伴之間的矛盾,那麼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那麼對於家長來說,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和小夥伴或同學和諧相處呢?
1.創造不利於打架發生的環境
環境對於人的影響之大想必人盡皆知,孩子也不例外,甚至相對於成人,他們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那些在良好的家庭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攻擊性行為會明顯少於氣氛冷淡、不夠和諧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孩子。
因此,家長要做到不在孩子麵前講具有攻擊色彩的語言,盡量創造一個氛圍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同時,家長還應做到嚴格禁止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傾向的玩具等。
2.教孩子正確宣泄自己的感情
人人都有煩惱,人人都會遇到挫折,小孩子也不例外。有時候在煩惱、挫折麵前無法控製,就會很容易引起攻擊性行為,因此家長要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感情,盡可能將攻擊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3.幫助孩子自我調節
成長迅速的孩子,由於興奮與抑鬱兩大係統的失衡發展,會比較容易引起行為的過分衝動,使這些孩子對自己的消極行為難以自控。根據這一特點,家長要通過科學地引導幫助孩子懂得分析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用轉移、克製、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等方法,使情緒強度、表現方式都控製在有益無害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