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和任性“拜拜”(1 / 1)

“我的女兒太任性了,凡是她要求你做的,你必須得完成,否則就哭鬧不止”、“我家那個小祖宗任性得很,你不答應的一些事,他居然會用不吃飯來要挾你去做到”……

可以說,任性是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身上經常出現的情況,這是孩子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也是孩子要挾家長、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給家長帶來苦惱。

麵對孩子的任性,家長多是表示無奈、發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長為了盡快結束這種“對峙”,幹脆妥協退讓,滿足孩子的要求;也有的家長會用難聽的話來訓斥孩子,罵孩子個體無完膚。但遺憾的是,這兩種做法其結果常常對孩子的任性沒有絲毫改觀,反而變本加厲。

這是因為,那些向孩子妥協的家長很容易助長孩子的固執、好強等不良性格;而那些責罵甚至用棍棒教育的家長,則很容易讓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任性。

事實上,任性不是天生的,孩子的任性主要來自於家庭教育失敗。家長既是孩子任性的製造者,也是任性後果的承受者。既然如此,家長就很有必要采取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和教育孩子,讓孩子和任性說“拜拜”。

2010年8月,某母嬰雜誌上就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曾刊載過一期專題。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

7歲的昭昭鬧著讓媽媽帶他去海洋館玩,可是媽媽早已經安排了別的事情,去不成,於是媽媽對昭昭說:“媽媽今天有事,改天再帶你去,好嗎?”

昭昭一臉的不高興,嘟著嘴走開了,但昭昭走開沒幾分鍾,就又來到媽媽身邊,纏著媽媽帶他去海洋館:“媽媽,帶我去吧,我就是想去看海豚表演。”

媽媽安撫道:“今天媽媽有比較重要的事,真的不能帶你去,等媽媽一有時間,就會帶你去的,不信拉勾勾!”

昭昭並不買媽媽的賬,依然不依不饒地鬧著:“我就是要去,我一定要去,不去不行!”

見兒子鬧得越來越凶,媽媽覺得苗頭不對,看來非要大鬧一場不可了,類似的情況以前也發生過。

於是,媽媽不再理睬昭昭,而是徑直走進臥室,把門鎖上。昭昭一看這陣勢,知道媽媽要懲罰自己了,於是大哭起來。可任憑他怎麼哭鬧,媽媽就是不開門、不理他。

大概過了一刻鍾的工夫,媽媽聽著外麵沒動靜了,就悄悄地打開房門走出去,結果看見昭昭正在自己的房間裏畫畫呢。見到媽媽後,昭昭抬起頭看了一眼,媽媽對他讚許地微笑了一下,然後走開了。

上述事例中昭昭任性的表現,在眾多家長看來或許都不陌生,因為我們自己就很可能是類似事情的親曆者。而昭昭的媽媽采取冷處理的方式,糾正了兒子任性的行為,這一點很值得家長們借鑒和學習。

其實,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並不複雜,其中大多數無非是父母的過分溺愛與妥協而導致。當孩子耍起性子時,家長們多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答應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應,這又哭又鬧的何時才算完呢?真讓人心疼得受不了。心軟的家長往往在孩子的哭鬧、要挾下敗下陣來,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教育原則”。

殊不知,導致孩子認定其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念”的正是家長的妥協退讓。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說服。那麼,如果不想讓孩子任性,父母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並付諸孩子身上,幫助孩子告別任性。

1.不予理睬,馬上撤退

或許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是任性,自己越是關注他,而你越是關注他,他就越任性。其實,這是孩子在和家長玩“遊戲”呢,他在通過家長的關注來感知自己可以觸碰的“底線”,總試圖一點點地接近“底線”、一點點地向“目標”靠近。

所以,當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來提要求或者鬧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不予理睬,及時撤退。

2.絕不輕易向孩子妥協

很多時候,麵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家長覺得由不得自己,因為在家裏還好解決,如果外出,特別是有親戚朋友們在場,家長們往往顧及臉麵而向孩子的任性行為妥協。

實際上,這樣做隻會讓孩子無法無天,所以,作為家長,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向孩子妥協,這樣孩子才會知道父母的“厲害”——不會輕易縱容自己,於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棄自己的要求了。

3.家長有令必行,孩子就會更聽話

不少家長雖然抱著一顆“治理”孩子的心,但卻沒有讓自己行動的“腿”。這種嘴勤屁股懶的做法,往往導致孩子產生這樣的認識:爸爸媽媽說的話可聽可不聽,因為不聽也不會有什麼後果。由此看來,要想讓孩子聽話,父母必須得做個有令必行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