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素質教育的呼聲日漸高漲,家長們在追求孩子考高分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孩子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多的家長放棄“圈養”,讓孩子走出去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魄。
家長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如何在體育活動中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方麵,有的家長重視程度不夠。或許在個別家長看來,學校裏有老師看著不能出什麼問題,可是你想過沒有,體育老師也隻有兩隻眼睛,即使再全神貫注也未必能一下子觀察到每個孩子的具體狀況,因此,防範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的危險情況還需要家長們平時多教育和引導孩子。
2011年,湖北省某地一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正在上體育課,自由活動的同學們有的在玩單、雙杠,有的在跳繩,還有的在投擲鉛球。其中,正在和同學玩丟沙包遊戲的毛毛在撿拾沙包時,被另一組同學投擲而來的鉛球砸傷了腳,導致骨折。醫生說,幸虧治療及時,否則還可能會留下行走不便的後遺症。
另一個案例:2010年,南寧市一所小學的一個班級的學生正在上體育課的時候,一位同學突然昏迷。孩子的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立即奔向學校。在醫院的急救車感到並將受傷的同學送往醫院的途中,孩子因搶救無效而死亡,其母親悲痛欲絕,當場昏了過去。
原來,一年前,這位同學就因右肱骨上段撕脫骨折,就一直請假在家休養,直到兩個多月前才重新回到學校。這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安排的活動項目是跑步和單腿跳等活動,活動之前,老師詢問這位同學是否可以進行,他回答說沒問題,而不幸就在這節體育課上發生了,這位同學的死亡原因是由於運動誘使出現急性心力衰竭而導致循環呼吸衰竭。
事後,孩子的父母才後悔沒有提前告訴孩子上體育課時一定要做好安全防範,如果是劇烈活動就不要參加,而且他們也沒有告訴體育老師,可此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出現危險是小概率事件,自己的孩子不會那麼倒黴碰巧攤上。對於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我們必須提出嚴重警告:安全第一,在這件事上千萬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雖說孩子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出現危險多是在學校發生的,但如果父母提前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采取一定安全措施的必要性,那麼很多事故就會避免了。
此外,家長們還需要知道,很多導致孩子在體育運動時受傷的因素還和孩子本身身體素質差和不懂得科學鍛煉有關,而這些都需要父母提前為孩子打好“預防針”。
1.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家長要在平時多教一些運動的安全知識,讓孩子知道當遇到體育運動中的突發安全問題時如何處理。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合適的鍛煉,如果有以下自我感覺或症狀,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中止或者改換輕度運動,比如睡眠不足、有過度疲勞感,或者受到強烈的刺激,或者患重感冒、痢疾等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
另外,家長還要對生病的孩子采取防範措施。假如孩子有先天性心髒病,那麼家長就應該在孩子入學前告知老師,不要讓孩子參加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更不要參加體育競賽;如果孩子患有急性疾病,那麼就要讓孩子遵照醫囑服藥和休息,盡量不參加體育活動。
2.教會孩子正確使用體育器械的知識
一般來講,老師會把安全使用體育器械的知識告訴孩子,但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說不定碰巧走神的孩子就沒把老師的話聽進耳朵裏。關於這點,還需要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做一些提示和指導,以免發生事故。
具體來講,我們可以教孩子懂得一下一些體育器械的使用:
①使用單、雙杠活動時,先檢查一下器械是不是完好、是不是晃動、器械下麵是否有體操墊。如果自己無法確定完好與否,要先問一下老師,確保一切都準備完好後再進行活動。
②進行投擲活動時,要根據老師的口令進行行動,絲毫馬虎不得。
3.飲食後不要馬上活動
一般來說,吃東西後30~60分鍾內應注意避免運動,因為如果在這段時間運動的話,會刺激腸胃或者造成體內血液分配失調、損傷身體而且運動效果也不顯著。
4.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別說是一個小孩子,就連頂級的運動員在參加比賽前都要有一定量的準備活動,我們稱之為“熱身”。孩子們可以通過慢跑、快走、手操等活動形式來熱身,這樣就能使四肢關節活動加強,有助於一般性運動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