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浪漫的太空旅遊(1 / 2)

茫茫宇宙,蘊藏著無窮的奧秘;迢迢銀河,引發著人類不盡的遐思。多少立誌征服宇宙的人們,苦苦求索這樣的答案:人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究竟能飛行多長時間,爾後又有安然無恙的返回地球?

1970年6月,蘇聯宇航員賽瓦斯基揚諾夫和尼科拉也夫,首創在宇宙空間飛行18晝夜的紀錄。接著,美國“天空試驗室”3名宇航員於1974年創造了連續飛行84天的紀錄。時隔不久,蘇聯宇航員又陸續創造了140、175、185天和211天的航天紀錄。這些征服宇宙的天之驕子們,一次再次地向人們證實,人不但可以進入太空,而且能在其間長時間的飛行、生活。

航天時間在一次次地延長,紀錄在一次次地刷新!

1984年2月8日,蘇聯哈薩克草原籠罩著嚴冬的冰霜。拜科努爾發射場戒備森嚴。迎著黎明的曙光,人們從四麵八方奔向飛行指揮中心,往日寧靜的發射場,頓時沸騰起來。3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闊步向停在發射場上的一艘飛船走去。他們是航天員基濟姆、索洛維也夫和阿基科夫。歡迎的人群中,有的頻頻揮手,有的不停地揮舞著帽子,有的高喊著“孩子們,祝你成功!”隨著春雷般的一聲巨響,“聯盟”T-10飛船騰空而起,留下了一串火光和濃煙,箭一般地向藍天深處刺去。

次日,“聯盟”T-10與“禮炮”7號對接,基濟姆三人登上了這個1982年4月19日發射的第7個航天站,開始了漫長的航天旅程。

從人類居住的地球表麵到航天站,高度近400公裏。剛到航天站的頭兩天,宇航員們身體有些不舒服,頭重腳輕,腳底像踩著一團棉花,輕飄飄的。過了四、五天後,他們就適應太空失重的環境了。他們的力氣在增加,工作能力在逐漸恢複,睡覺也差不多和地球上一樣安穩了。

內容廣泛地地球觀測活動開始了。從太空觀察人類的故鄉,是宇航員同養育人類的地球大自然進行交往的特殊方式。在遙遙數十萬米的高空俯視茫茫大地,別是一番風味!

從2月到10月,他們在空間經曆了人間的春夏秋冬四季。航天站猶如空間列車,不停地運動,每92分30秒環繞地球運行一周。巡天遙看,他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地球是如何按季節更換“服裝”的。起初,地球是一片白的世界;繼而,綠色不斷延伸;後來,田野和森林又染上了金黃……

在地麵控製中心的指揮下,宇航員們對地球進行了為期6周的拍攝活動。浩瀚的大西洋、太平洋,蘇聯境內正在修築的鐵路幹線,錫爾河和阿木河附近直徑為10公裏的地質結構,一一攝入他們的鏡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幾十萬米高的空間,宇航員們還能鑒別較細的地質特征,如水中的沙洲或分水嶺。

基濟姆3人此次航天,還擔負著一項艱巨的任務:修複已經出現故障的航天站。1983年9月9日,“禮炮”7號的聯合發動機裝置發生嚴重故障,3個氧化劑儲箱中有兩個主管道出現泄漏現象,大量的四氧化二氮溢散到空間。修複它,需發射3艘貨船和兩名宇航員6次出艙修理,曆時約4個月。在太空失重的環境裏,進行如此規模的軌道修理工程,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