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除可以做美味佳肴外,還有很高的食療作用。據一些藥書記載:龍蝦肉味甘鹹、性溫,具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的功效,可以治腎虛陽痿、神經衰弱、筋骨疼痛、皮膚搔癢等症。
五、鱟
鱟腹麵觀
鱟號稱節肢動物中的活化石,屬於海棲用鰓呼吸的節肢動物,因其附肢位於口的周圍,故屬肢口綱。鱟的身體像一個瓢,由頭胸部、腹部和尾劍三部分組成。整個身體都被硬甲覆蓋,背部圓突,腹部凹陷。在動物界中,像鱟這樣4億多年來,一直頑固地保持著古老麵貌、拒不進化的現象是不多見的。這對人們今天來研究億萬年前生物的進化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象。
鱟在古生代的泥盆紀就已經出現了,並占據著統治地位。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也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一些動物,或則進化,或已滅絕,唯獨鱟堅強的保存下來並保留其原始形態、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從它的胚胎發生過程來看,幼鱟酷似古生代寒武紀出現的三葉蟲,所以鱟有可能是與三葉蟲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
億萬年來,鱟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生長、發育、繁衍後代。長期以來人們隻把它做為一種鮮美的海味來品嚐它的肉、卵,別無他用。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初,人們發現鱟的眼睛很像一個地磁波接受器,能在光線昏暗的海底準確無誤地捕捉食物,於是人們利用鱟眼做仿生對象,根據它的結構原理,研製設計出許多新儀器,至此,這一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名聲大噪,為世人所矚目。
圓尾鱟是現存鱟中個體最小的一種。它平均體長為30厘米左右,體重平均在0.5公斤左右。過去的資料記載,我國沿海隻有中國鱟一種。1984年廣西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在調查我國沿海鱟資源的過程中,在南海北部灣沿岸淺海現了圓尾鱟。為此現今我國沿海已有中國鱟和圓尾鱟兩種。
但是,圓尾鱟的肉不能食用,人們吃了之後會引起中毒乃至死亡。所以廣西一帶沿海漁民稱它為鬼鱟仔。圓尾鱟在我國北部灣沿海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國沿海鱟的種類,而且對進一步研究它的形態、生態和生理機能,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六、藤壺
當我們漫步海濱時,常常會看到岩石上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質外殼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就是節肢動物大家族中的又一分支,叫藤壺。由於藤壺的形狀有點像馬的牙齒,所以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常叫它“馬牙”。藤壺不但可以附著在礁石上,也能固著在船體上,任憑驚濤駭浪的打擊也衝刷不掉。為什麼它能這麼牢牢地附著在岩礁和船體上呢?這是因為藤壺在每一次蛻皮後,就要分泌一圈粘性的藤壺初生膠,這種膠含有極強的粘著力。目前,藤壺的這種奇特膠著力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一旦開發成功,這種“藤壺粘合劑”,將會在水下搶險補漏工作中大顯威力。
【知識鏈接】
節肢動物概述
節肢動物是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的一類無脊椎動物,數量占到動物總數的85%以上。
一、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1.蟲體左右對稱:軀體和附肢(如足、觸角、觸須等)即是分節,又是對稱結構。
2.體表骨骼化,由幾丁質及無機鹽硬化而成,內附肌肉,故稱外骨骼。
3.循環係統開放式,體腔稱為血腔,含有無色,或不同顏色的血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