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書中對蛇尾早已有記載,不過古書中不叫它蛇尾,而稱為“陽遂足”。例如,《本草綱目》書中記有:“陽遂足生海中,色青黑、腹白,有五足,不知頭尾,生時體軟,死即幹脆。”古書中說的陽遂足,其實就是現在的蛇尾,但為什麼古代叫它陽遂足?“陽遂”二字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尚需人們進一步考證。
蛇尾分布海域十分廣泛。從兩極寒冷水域到熱帶海洋,從泥沙灘到岩礁間,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195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金星”號調查船在渤海灣內,用拖底棲動物的小網一次就拖得6000多個薩氏真蛇尾,其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蛇尾的食物主要是一些有機物質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棲生物,如矽藻、有孔蟲、小型蠕蟲和甲殼動物等。它的攝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觸手。
蛇尾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與海底的摩擦作用來運動的。它們最常見的運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遵循一個腕的方向前進,即一個腕向前進,其餘四個腕向後倒退;另一種是兩個腕同時向前進,其餘三個腕向後退,蛇尾就順兩個腕中間的合力方向前進。
我們知道蛇尾的腕很容易斷,采集蛇尾時,稍有不慎就會把它的腕掐斷。事實上,蛇尾有很強的“自切”和再生能力,為此有人把蛇尾類動物稱之為“脆海星”。蛇尾的“自切”是禦敵的良方,它們憑借斷掉部分腕足來換取整體的生存還是非常值得的。失掉的部分,不久又會重新再生出來,所以蛇尾類的“自切”和再生是它們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們的體盤損傷或失掉後也能夠再生出來。
蛇尾類是一些名貴魚類——真鯛、大黃魚、牙鮃等的重要餌料之一。特別是大黃魚,蛇尾是它的主要食物來源。
【知識鏈接】
棘皮動物門概述
棘皮動物門是一種體腔動物。身體輻射對稱,具獨特的水管係統。體中有與消化道分離的真體腔,體壁有來源於中胚層的內骨骼,幼體兩側對稱,變態發育。口從胚孔的相對端發生,屬後口動物,在無脊椎動物中進化地位很高。包括海星、蛇尾、海膽、海參和海百合等。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為海產。現生約5900種,中國已發現500多種。
(一)形態
棘皮動物門的各綱動物外觀差別很大,有星狀、球狀、圓筒狀和花狀等。成體一般呈五放輻射對稱,由管足排列表現出來。根據管足的有無,身體區分為有管足的輻部或步帶和無管足的間輻部或間步帶。內部器官包括水管係、神經係、血液循環係和生殖係,除了消化道以外均呈輻射對稱。身體有口麵和反口麵之分。
盡管各綱動物體形差別很大,但其基本構造還是十分一致的。海星和蛇尾類均呈星形,上下扁平,體軸很短,口麵朝下,管足沿著腕(輻部)作放射狀排列。海膽和海參則體軸延長,輻部和間輻部結合,體呈球形或圓筒形,管足作子午線排列。海百合口麵向上,反口麵具長柄或卷枝供附著用。
棘皮動物骨骼由許多分開的碳酸鈣骨板構成,很發達,各板均由一單晶的方解石組成。骨骼外包表皮,皮上一般帶棘。海膽和海星有不同的叉棘。海膽骨骼最為發達,骨板密切愈合成殼。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的腕骨板成椎骨狀。海參骨骼最不發達,為微小的分散骨針或骨片。
(二)構造
棘皮動物成體體腔主要包含了消化係和生殖係,但海百合體腔還有結締組織的膜和索。
水管係是由體腔的一部分——水腔演變而來。它們的運動、攝食、呼吸和感覺全都要靠它來完成。典型水管係自篩板開始,經過石管,通至圍繞口部的環管和伸至輻部的輻管。輻管上有小分枝分到管足。管足基部有壇囊,末端有吸盤,內充海水,靠肌肉伸縮來移動身體。
神經係、血係和水管係各有一個圍繞食道的環,從環上向各輻部再分出一條主枝。棘皮動物有3種神經係:①口麵神經係(外神經係),位於表皮內或表皮下,包括圍繞食道的神經環與伸入各輻的輻神經,是現代棘皮動物的主要神經,各綱都有,並且多半還很發達(海百合綱除外);②下神經係,位於口神經內部,排列與口神經幾乎完全相同;③反口麵神經係(內神經係),在反口麵皮膚下,在海百合類裏表現比較發達。血係位於神經係和水管係中間,海參和海膽的比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