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少年理財故事(3)(3 / 3)

“家裏雖然不缺錢,但這麼放任孩子,就等於害了他。哪知我們還沒開口說他,他就先頂嘴說‘錢是我的,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沒辦法,隻好先給他講道理:當你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往你荷包塞錢的時候,爸爸同樣也給你那些堂哥、堂弟、表姐、表妹發壓歲錢。這個道理跟你請人家吃麥當勞、人家請你吃肯德基一樣,沒有爸媽往外送錢,你能得到壓歲錢?爸爸不是要你上繳壓歲錢,但希望你注意兩點:一是不能亂花、亂用,二是以後不再給你零花錢,如果你想買個玩具什麼的,就要自己存錢來買。”

叮叮的爸爸說,“還好,兒子懂事,自那以後他就自己把壓歲錢、紅包等存了起來。

二、理財3年存款達2.6萬

在爸爸的幫助下,叮叮首先到銀行開了一個“定活兩便存款”賬戶。按照父子倆的約定,叮叮擁有完全的“支配權”——可以自由地存取;而叮叮的爸爸隻行使“監督權”——不幹涉兒子的開支。

叮叮的“收入”,包括:1.春節壓歲錢;2.生日長輩給的紅包;3.平時通過做家務活賺的零花錢;而他的“支出”(平時學費、吃穿由父母開支)包括:1.平時零花錢;2.買玩具和單獨外出玩耍的花費。

接著,叮叮的爸爸又給叮叮專門買了一個筆記本,讓他對自己每天的收支預算記賬。一段時間後,叮叮的爸爸發現兒子不再像過去那樣大手大腳地花錢了。3年下來,叮叮居然記滿了兩個賬本,存款達到了2.6萬元。

去年春節,叮叮又迷上了收藏。他拿出自己的1000元積蓄和爸爸資助的1000元,買了各種生肖郵票和錢幣。結果一年後,這些郵票和錢幣至少要賣2200元,年收益達10%。他高興慘了。

有人問他:“你存這麼多錢,以後計劃怎麼用?”叮叮認真地說:“考上中學後,我準備到埃及去看金字塔!”

三、理財越早越易成富翁

理財師王萍認為:在美國,理財教育被稱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家長從小培養孩子樹立對金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觀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方麵,從理財的角度看,普通人能否致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與金錢的多寡有巨大的關聯性,而是和理財時間的長短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年輕時如果及早理財,加上利用複式回報的效用,要成為百萬富翁亦非難事。

舉例來說,假設甲從22歲開始每月存錢3000元,到32歲總共存了36萬元;而乙在32歲才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同樣每月存錢3000元,到57歲時,總共存款90萬元。乙比甲多存了15年,總共存款額是甲的2.5倍。

但假設年回報率同為6%,兩人到57歲時,甲(32歲起就沒有再增加儲蓄)的財富累積價值為220萬元;乙(一直增加儲蓄)比甲多儲蓄15年,但因為他比甲晚儲蓄10年,他在57歲時的累積價值隻有208萬元。甲的財富累積價值比乙高出5.6%。

為何結果會這樣呢?王萍認為,一般誤解皆認為乙的儲蓄年期比甲長15年,以相同的回報率計算,累計價值應比甲多。但事實是,甲的最終累積價值比乙多,這就是及早理財,配合複利增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