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二)(1 / 3)

三、婚姻

目前婚姻的狀況,是“晚婚,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未婚媽媽增多”。是怎樣的原因造成目前這樣的婚姻狀況呢?

讓我們從最開始人們為什麼要結婚,到婚姻有什麼功能,現代人對婚姻的看法,擇偶時的考慮層麵等等,讓我們逐漸能對以上這些婚姻狀況描述語背後的運作機製和關聯,有更貼近現實的理解與領會。

目前的婚姻狀況

1.結婚平均年齡延後:根據資料統計,1999年台灣地區結婚平均年齡,男生是31.7歲,較1988年延後0.3歲;女生是27.0歲,較1988年延後0.1歲。相較於20世紀40年代的結婚平均是20歲左右,已經延後將近10年。

2.結婚人口比率下降: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選擇單身的人口越來越多,結婚者所占的人口比率因而下降。

3.生育率下降:生養孩子的數目變少,從四五十年代的四五個小孩,到三四個小孩,到現在是一個或兩個小孩很普遍,甚至沒有生養小孩。根據台灣地區的人口金字塔,發現逐漸有倒金字塔的趨勢,一方麵是人類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另一原因即是生育子女數減少。

4.離婚率上升:自1990~1999年的台閩地區結婚離婚對數、粗結婚率和粗離婚率,明顯顯示離婚率逐年遞升。所謂“粗結婚率”是指每1000人的離婚數,此種人口的基準是包含了小孩與未婚的成人。另一種離婚率的計算方法是“精離婚率”,指每1000名15歲以上婦女的離婚率。

5.婚前性行為增多:性訊息的充斥及性觀念的逐漸開放,婚前性行為逐漸增多,以前對於婚前性行為的輔導重點是教導如何避免發生婚前性行為,目前應對社會現象的重點是如何避孕。婚前性行為雖較普遍,但仍建議需先評估雙方有無能力承擔可能發生的情感、生理、心理和社會後果,才擁有婚前性行為。

6.未婚媽媽增多:探討未婚媽媽的增多及對其形成原因之後,會發現主要原因是沒做好安全避孕措施,情況有兩種,一是不知道如何避孕,二是情境驅使下臨時發生性行為,沒有來的及準備避孕用品。這使我們思考,青少年時期的性教育應該加上如何使用避孕用品及對容易發生性行為的情境警覺教育,同時婚前相關性教育需教導有婚前性行為的男女,考慮經濟、社會、心理、法律各方麵的問題和影響,以免在成為未婚媽媽或未婚爸爸之後,才痛覺問題的嚴重性和對個人生涯發展、家庭品質的嚴重傷害。

婚前恐懼

常會聽到許多情侶在結婚前爭吵的次數增多,甚至爭吵衝突的程度加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根據專家的說法,認為人們麵臨三個主要的婚前不安。

1.安全上的不安:我的配偶會不會為了別人離開我?我的配偶會不會在性方麵對我不忠?

2.滿足上的不安:我們能不能獲得一種親近親切的特別關係?我們能不能擁有平等的關係?

3.刺激上的不安:無趣和一成不變的生活會不會發生?我會不會失去自由被絆住?

結婚的理由

人們為什麼要結婚?結婚的理由是什麼?有學者歸納出四項:①因為愛情;②因為友伴、實現和避免孤寂;③因為性,含生兒育女;④經濟、安全的考量;⑤該做的事,視結婚為戀愛結婚的最終結果。

較常見且容易造成問題婚姻的結婚動機,約有下列七種。

1.出於同情:愛情和同情混淆不清,覺得對方可憐,或讓對方覺得自己可憐,非需要他不可,誤把同情當愛情。

2.為逃避不愉快的原生家庭:家中父母不和睦或家中缺乏愛,想借結婚逃離不愉快家庭。

3.因為無聊孤單:有人以為解決孤單無聊最好的方法就是結婚,沒想到婚姻並不能醫治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