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一)(1 / 3)

一、站在戀愛的終點

愛情是人們永遠的故事,也是人類曆史裏很美妙的一部分,許多人因為相信愛情會持久,因為期待愛侶關係能延續,而選擇走入婚姻。不過,婚姻不是惟一的路,婚姻隻是其中一條大多數人會走的路,大多數人走的路,不一定就適合每一個人,也不一定就是惟一讓愛情延續的路,還有許多其他選擇的可能。重要的是,做選擇之前,是否能夠充分了解每一個選擇適不適合自己,了解社會及自己如何看待這樣的選擇及選擇後可能的處境。而我們也要尊重每一個人經過思考後所做的“適配性”選擇。

站在戀愛終點的多種選擇

由於社會價值觀逐漸多元化,對個人情感狀態的容許度也較開放,談戀愛之後的選擇不再隻有結婚一途,本節介紹目前社會站在戀愛終點的多種不同選擇。婚姻

結婚,是戀愛終點中最主流的選擇,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會走入婚姻的這一條路,但走這一條路的人並不見得全都是經過思考之後所做的選擇,也有人是因為大家都結婚了,所以也就跟著結婚,或家人長輩要求他/她要結婚,所以就在眾人的期待下結婚,當然也有人是經過思考之後,認為結婚是他最好的選擇和認同才結婚的。但是,婚姻不會因為你相信它是你戀愛之後最好的選擇,它就自然而然會幸福。許許多多的人生經驗和研究都告訴我們,對婚姻除了要有認同和相信之外,還要做許多功課,如:

1.對婚姻對象的選擇,能用較理性的態度及有周全的考量。

2.願意並且有能力,為長期的婚姻關係付出、維護。

3.必須對婚姻有所認識和接納。

4.夫妻雙方需對新角色有共同的認同和執行新角色任務。

5.夫妻相處方法,要因家庭生命周期有不斷調整和彼此適應。

6.夫妻對教養孩子的態度和價值觀,要能協調和一致。

同性戀婚姻

結婚的故事不單隻是“當王子遇上公主,從此兩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同性戀者也和異性戀者般有權利追求屬於他的親密關係,雖然目前的社會並沒有將同性戀婚姻納入法律和社會福利製度上的保障,例如健康保險、財產權等,但在接受婚姻和性取向上,已經呈現較多元的價值,尊重“當王子遇上王子”或“公主遇上公主”時,他們可以彼此相愛,認同和承諾。Biumstein和Schwartz的研究也指出同性戀者在親密關係的本質上與異性戀者相類似,Pepiau和Cochrane指出同性戀和異性戀最大的差別在於,異性戀者在性關係上比同性戀者要求更多的獨占性,但一如異性戀者,同性戀者也一樣渴望有平穩的關係、關愛和互相陪伴,以及在婚姻關係中有個人成長的機會。同居

這裏所指的“同居”(Cohabitation)是兩個人在未正式結婚的情況下,過著一種親密並有性關係存在的同居生活。過去20年同居人口急劇增加。1970年美國約有50萬人實施同居,1988年則有260萬人,也意味著短短20年間增加了5倍。然而,1988年時同居人口占全美成對人口的5%,僅比1970年的4%略增。因此,雖然同居人口大增,但是在美國社會人口中仍僅占相當小的比例。同居主要是一種短期的現象,同居人口中2/3維持同居少於2年,剩下的1/3會結婚。同居人口多半年輕,25%以上小於25歲,另約40%的人介於35~40歲之間。同居人口多居住於都會區。同居者沒有婚姻約束,要散就散,但是若有懷孕生下小孩,卻無法就斷絕關係。同居分手後,要麵對的除了分手的情緒和調適之外,父權社會對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行為標準和道德要求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至於年輕者的同居生活,有人認為同居可以節省開銷,可以就近照顧,可以作為婚前準備等等,但是同居也帶來社會壓力、未婚或無心理準備下懷孕的可能性、未來結婚對象在意有婚前性行為的心理陰影等等。年輕如大學生,一定要多問問自己“我對可能發生的事都清楚嗎?”“我們有能力自己解決所有發生的事嗎?”千萬別隻想到“我們都已經成年,為什麼不可以?”如果沒有把握,就等一等吧!

再定義式婚姻

夫妻在結婚前約定財產情形、健康狀況、精神穩定性、婚姻記錄、婚後的權利義務、家務分工、孩子扶養、金錢使用、時間運用等議題。如果雙方執行良好,就再加長婚姻年限,如果一方不符合約定,則終止婚姻。但是這樣容易讓優勢的一方故意違反約定,離開婚姻。這樣的婚姻強調工具性,大大降低婚姻的情感性。

試婚

“試婚”(trialmarriage)意指雙方雖沒有法定關係但實質上卻享有婚姻之實。有人在正式結婚之前,以此作為未來雙方是否能發展合宜親密關係的經驗的測試。雙方強調家務的分工和性的約束。但是他們並無法享受為已婚者所設計的法定社會福利。

單身

“單身”(Single-hood)又可分為選擇終身單身者、晚婚而暫時單身者、離婚而單身者、假性單身者(太太或先生長期在國外,例如俗稱的“內在美”、“外在美”;或遠洋漁船船員)等四種。但這裏所指的獨身乃指基於某些理念而自主性的選擇不婚,終身單身者。一般對單身者的刻板印象有兩種,“老處女”、“老光棍”的失敗者或優遊自在的“單身貴族”。把單身者視為失敗者的人多刻意規避他們,認為他們之所以單身是因為他們沒有適當的技巧及吸引力,或性方麵有缺陷以致找不到伴侶;把單身者視為優遊自在者,認為單身者生活有趣、多彩多姿、自由時間多,而忽略了單身者要獨自麵對生活壓力和單身心理寂寞調適的問題。其實,單身是成年人一種可以考慮的選擇或人生安排,但是,正像有些人會在婚姻中適應不良、表現欠佳一樣,也有不少人會在單身生活中適應不良,所以創造單身生活的最大樂趣和最佳適應是選擇單身者的重要課題,要麵對的課題主要有四,第一,建立個人較佳的人際關係支持網絡,第二,學習經濟的獨立,第三,心理獨處能力的培養,第四,性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