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對策研究:大眾影像的培育和發展(4)(3 / 3)

對於影像生產這個大投入、重裝備的行業來說,製約其發展的因素很多。製播改革進入困境,有政治因素,有體製使然,但是論者往往忽視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關鍵問題,即在於"製"節目的市場發育不成熟。雖說阻礙製播分離發展的原因很多,但是"獨立製片業"的無存,獨立製片人才的缺乏卻是公認的事實。對於海納百川的央視來說,也許人才的壓力相對較小,但是對於省市地方性電視台來說,較小平台、較小的選擇麵再加之各種不規範用人製度的影響,人才的稀缺就是共同難題。複旦大學"新聞教育改革"課題組於1998年對江淮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十個(市)、縣(市)的廣播電視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地、縣級廣電從業人員學曆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專業院校畢業的新聞和媒介專業人才少而又少,占全部人員比例1992年為2.7%,即便到了1998年也僅為6.1%,增加了不到3.5個百分點。綜觀國內許多電視台人才匱乏的原因,"專業院校太少,選擇餘地狹窄"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的市場實踐證明,雖然有光線電視、銀漢傳播、唐龍公司等一批民間影視製作公司崛起,並且先後推出《中國娛樂報道》、《世界娛樂報道》、《娛樂人物周刊》、《東方夜譚》等一批在國內較有影響的欄目,但整體製作水準並不高。"長期以來,一談起民營電視如何開拓和發晨,就認為完全是政策體製的製約,完全忽視了民營電視製作自身存在的市場和創新意識薄弱,開拓和進取精神不強,創意匱乏,內容雷同,節目質量滑坡等根本性的弊端。"在民營電視現存的諸多問題中,"其中關鍵的關鍵,就是新型創作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如果對原"光線電視"公司的領軍和主創人員的"譜係"來一番調研,我們會發現:

王長田:原北京電視台《北京特快》總策劃

李德來:原北京電視台《北京特快》總編輯

大光:原《戲劇電影報》部主任

李曉萍:原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形象總設計

於丹:原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策劃

再看銀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夏駿和: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製片人

王堅平: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音樂電視》製片人

從這些有代表性的產生全國影響的民營公司節目的主創人員來看,仍然來自體製內,所以有人把民營電視公司的組織方式概括為"民間資本+體製內下海的電視人"的組合。民間影像公司並沒有得到多少來自民間電視節目製作市場的人才支撐,倒是又沾了體製內人才改換門庭的光。作為一個懷有"彼可取而代之"抱負的中國民間電視來說,自身實力的壯大顯然不能企望於國營電視台人員的下海,不能寄托在拆東牆補西牆的人才拆借上。所以有人說,"社會公司為什麼不能成功,是社會公司裏沒有人才"。縱觀近年國內幾大電視節,許多節目製作公司展台的另一個標識就是大幅的人才招聘廣告,這恐怕是許多"有心栽花"的影視公司的共同尷尬。由於人材匱乏,地方性中小影視製作公司的發展舉步維艱,基本談不上影視節目製作,所謂影視公司最終淪為形形色色的廣告公司。即便有與電視台聯辦欄目,由於缺乏平等對話與談判的本錢,雙方的合作大多附帶諸多苛刻條件,最終也因節目質量問題缺乏合作基礎不歡而散。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源源不斷來自民間人才市場的新鮮血液的注入,沒有更多來自社會熟悉電視語言擅長影像思維的優秀人才加盟,這種製播分離的市場動力顯然會缺乏後勁。近年影視公司的發展現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