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對策研究:大眾影像的培育和發展(4)(1 / 3)

從全球範圍來看,以公民參與、公民報道、公民媒介、公民傳播為代表的公民共享新聞學(citizen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正成為新聞業界與學界關注的新熱點。公民參與新聞也簡稱為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就是指來自公民的非專業新聞報道。按照《我們媒介》(We Media)一書的定義,公民參與新聞就是"公民個體或群體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或信息的行為,旨在提供一個民主社會需要的獨立、可信、準確、廣泛及其他相關信息。"他們或者是現場的目擊證人,通過現代新媒體科技,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直接傳送給大眾媒體;或者自己創辦小眾媒介(網站、報紙、廣播、電視台等),實現在一定範圍內的新聞生產與傳播。從"9·11"事件到英國倫敦地鐵爆炸案,從2000年創建於韓國的Ohmynews到越來越多的影像博客(Videoblogs),越來越多的公民記者以錄像、攝像手機等影像生產工具參與到新聞生產中。

近年來,尤其是2001年底以來,國內的大眾影像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體製內的節目生產過程中。

以在南京極有影響的品牌欄目《南京零距離》為例,該欄目每天節目長度60分鍾,每天至少要播出25至30條新聞,這種製作量對於一家地方電視台來說是驚人的。"要完全做到這一點,僅僅靠記者是遠遠不夠的"。正是因為民間力量的存在,才提供了這個欄目必要的節目保證。除了節目本身擁有的幾十位記者,還有一百多人的百姓攝影師、1000名市民成為該節目的"信息員"。在許多突發新聞現場,都會發現穿著黃馬甲、騎著摩托車的特約記者,他們穿街越巷,用DV機拍攝鮮活的畫麵。"據統計,兩年中共有7000餘條新聞直接來源於特約記者。"在南京,為《南京零距離》拍攝新聞成了一種新的謀生手段,一個百姓攝影師每個月要拍30條以上的節目,有時候一天還不止一條。"一個勤奮的百姓攝影師一個月可以獲得六七千元的報酬"。"百姓攝影師缺少專業的新聞理念,也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但是他們對新聞的熱愛,與職業新聞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一個地域性的城市台,給觀眾信息服務是最大的賣點,這種信息包括地域文化與知識、地域經濟生活等等一切有關當地人的生存狀態與空間信息。提供這種信息服務是其它跨區域的傳媒老大們鞭長莫及的。2002年初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推出的一檔國內首創的DV紀實類欄目——《新生代》,作品向全社會征集,全部出自業餘DV愛好者之手。2年時間裏,已播放了出自業餘DV愛好者之手的100多部風格迥異的DV紀錄片。節目雖然隻有上海地區的觀眾能夠收看到,但影響力卻已逐漸波及全國,目前外地投稿量已占總量的2/5。據欄目組統計,目前播出的紀錄片非學生作品已達到了30%以上。所以業內人士指出,"恰當使用社會節目資源,不僅可以增加自製節目量,還能有效地提高自采欄目的收視率。"

在媒介產業化進程中,地方台本土化定位經營策略成為其安身立命之本。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地方電視新聞的公眾消費持續增長,成為美國新聞產業的主導力量。類似情況也在當下中國的電視業呈現:"地方特色鮮明的新聞資訊類節目因其獨有的社會親和力而成為城市地方電視台的頂梁柱"。北京電視台《晨間看點》欄目製片人說:"我們欄目播出的都是百姓自己用家庭DV機拍的新聞和故事,都是喜聞樂見的生活亮點,是專業工作者拍不到的"點"。從百姓小事中看中國的變化,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從這一點出發是非常有意義的。"廣東南方電視台從一開台就"讓節目製作從電視台或專業公司等傳統體製中釋放出來",確定了"專業化、本土化、對象化"的節目思路。其《城事特搜》欄目,深入挖掘社會資源,發揮社區通訊員隊伍的作用。觀眾抓起自己的DV機,報道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成為該欄目的最大看點。其他如大連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21點直播室》舉辦的"市民DV記錄大賽",廈門電視台的《特區新聞廣場》"DV看社會"新聞短片大賽,雲南電視台的《今日》欄目等,都充分發揮了電視台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極大地壯大了體製內的影像生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