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阿多諾認為大眾是同一單質的群眾的觀念不同,費斯克在《大眾經濟》一文中,強調了在同一件文化商品中存在的兩種經濟——財經經濟和文化經濟,前者流通的是金錢,受眾作為商品被賣給廣告商,扮演的是被動的角色;後者流通的是意義和快感,是受眾作為主動者的角色利用大眾文化提供的資源在消費過程中生產自己需要的意義和快感。地方性影視產品所提供的正是這樣的文化資源。事實證明,地方台已經成為中國電視收視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地方台尤其是城市台所擁有的地域性、都市性、接近性、市民參與性等都是中央台及各省上星台所不可替代的。2000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電視欄目文化研究課題組與北京沸點廣告公司聯合舉行的《六城市青年觀眾電視收視狀況調查報告》顯示,53.9%的觀眾選擇收看地方有線台,僅次於中央電視台成為第二選擇,而青島觀眾選擇收看地方有線台的人超過中央電視台,70%的廣州受訪者表示他們選擇香港電視台。葉家錚主持的《當今中國城市電視觀眾的收視特征及傳媒對策》調查中,也發現城市觀眾對眾多頻道的自主選擇之中,形成偏重"兩極"的趨勢,即對中央台一套與本市自辦頻道在收視頻度、喜愛度、忠誠度等方麵難分伯仲。各大城市的無線、有線頻道,倚仗貼近本市觀眾、本市生活實際這一強項占據了與中央台形成互補、不可或缺的地位。
"從電視傳播的角度看,地域文化也許可能成為製勝的王牌。"也有不少論者認為,"地方台隻有充分發揮自己認同性、接近性強、熟悉受眾、易於互動交流的憂勢,揚長避短把本地受眾市場做深、做透、做牢,才能在激烈的收視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但是中國的電視節目市場是一個畸形發育的市場。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電視節目交易量的80%集中在電視劇上,而在國際市場上,電視劇僅占20%,電影占10%,剩下的70%是新聞、教育、生活資訊類節目。在信息已成為人們的生存條件乃至生存環境的當今社會中,以信息和資訊為主要內容的各類節目與觀眾之間隨時處在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鏈之中。地方性的實時新聞、法製、財經資訊、科技、文化健康、衛生、環保、時尚以及各類對象性節目無一不是觀眾需要的內容。地方影視節目,包括地方新聞、方言劇、地方性社教節目,通過特定地域、特定對象以及對特定社會生活的全景展示,往往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幻想有著較高的貼近度與親和度、與其視閾"融合"而成為其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本。但是,地域性、貼近性的節目恰好是中國電視節目市場上缺失而且不易滿足的一環,因為這有悖節目生產過程中最大市場與最小成本的"最大公分母"原則。然而這部分地方性節目的生產靠電視台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這個市場空白點上,民間的影像生產力量就可以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