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兩種製度。遊戲規則必須統一,所謂一部分人下海(文體、社教類節目),一部分人留在岸上(新聞類節目)的說法,理論上是可行的,實踐上具有相當難度。製播分離的核心問題之一,就在於用人製度的改革。作為一個事業單位,目前電視台用人製度上存在多種形式,包括正式員工(所謂吃皇糧的"皇軍"),招聘員工(所謂"偽軍")和欄目臨時用工,而他們在體製內的待遇是不平等的。在製播分離的情況下,應該根據什麼標準讓一部分人繼續呆在體製內旱澇保收,讓另一部分人脫離體製走向市場;讓一部分人繼續享受國家福利的蔭澤,讓一部分人下海冒險,這是一個難題。如果公司效益好,電視台攔不住人,如果公司效益不好,電視台也趕不走人。這樣的結果,最大的可能就是,沒有身份、權力和關係的聘用員工走向公司,走向更大的市場風險(即成為所謂"民團"),正式職工留在體製內坐享其成,即所謂"劣幣驅除良幣",能人下海,庸人自保。一場旨在提高效率,促進機製轉軌的改革有可能變質,走向與體製設計者初衷相反的方向。製播分離的基本原則是按經濟規律辦事,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效率和公平,當無法實現公平的時候,效率又何從談起,當無法實現效率的時候,製播分離又有何意義?
製播分離是製播製度改革的一種嚐試,而製播製度又是整個影像生產關係的一個子係統,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係統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會牽一發動全身。在中國電視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在其它配套策略,如產權製度、用人製度、法製、稅製等未能配套跟進的情況下,一廂情願的製播分離,其結果將可能是偏師深入,急躁冒進,與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
關於製、播是否應該分離,分離有無價值,是否一"離"就"靈",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從製播合一到製播分離無異於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製播分離對於中國電視產業來說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也有人幹脆認為,""製播分離"之說,本就是個可有可無的滑稽話題。"而且兩者也沒有分離的必要性,"機製順了,按市場規律辦事了,也公司化運作了,多一個功能豈不是比少一個功能更有優勢。"北廣丁俊傑教授也指出,"製作權、播出權、覆蓋權三權合一形成宣傳權,宣傳權牢牢掌握在黨和政府手裏,怎麼能夠說分離呢。基於這種理論基調,"製播分離"並不是主流說法,或者說並不為政府廣播電視主管部門所倡導。"製播製度改革選擇了製播分離這個概念,實在讓人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之感,就連中央電視台申請的國家社科項目《製播分離與中國電視發展》,最近也作了調整——《製播製度改革與中國電視發展》。
事實上,"製播分離"與電視體製改革並不是可以劃等號的一個概念,毋寧說,"製播分離"隻是目前廣播電視生產關係在推進過程中得到許多人認可的一種階段性嚐試。如果說,電視事業體製的改革是個戰略問題的話,製播分離就是個戰術問題。其實無論是製播分離還是製播合一,都隻是產業運營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不管是分還是合,隻要符合電視產業運營的規律,電視業生產關係的改革嚐試可以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