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人類未來與地外星球(2)(1 / 3)

科學家們認為地震和火山爆發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他們因此建議在地震發生後的一段時間裏要密切注意在地震所輻射到的地方的火山活動情況。科學家們表示,衛星的早期預見作用是所有傳統預測方式所不能比擬的,現今衛星上所裝備的儀器可以提供可信、準確的數據,這樣人們就能更了解火山活動。

“黑煙囪”驚現海底

執行中國大洋19航次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發現了新的海底熱液硫化物活動區域——俗稱“黑煙囪”,實現了中國人在該領域零的突破,標誌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發現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區的少數國家之一。

當地時間2007年3月1日早上,“大洋一號”派出水下機器人潛航到2800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上,在離海底5米的高度進行了10個多小時的連續拍攝。圖像清晰地顯示了海底正在冒黑煙的“黑煙囪”,黃褐色的混濁液體從海底不斷噴湧而出。探測結果表明,活動的“黑煙囪”直徑約100米,屬於體型較大的一個。

更為幸運的是,我國科學家在取得的樣品中還發現了附著的生物個體。因為該區域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不同生物群的交錯地帶,因此,這將有利於研究全球洋中脊熱液生物多樣性分布與遷移活動,而這些因素與生命的起源息息相關。

但是,與2005年首次環球航次所觀察到的其他洋底活動熱液區不同,這個新發現的活動熱液區大型生物相對較少,我國科學家正在分析其原因。

我國此次在印度洋中脊首次發現“黑煙囪”,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發現並“捕獲”海底熱液硫化物活動區及樣品,證實了在超慢速擴張洋中脊上也存在熱液噴口活動區的推斷。

對此,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張利民興奮地說,這次發現“不僅實現了我國海底考察區域由單一的太平洋向三大洋轉變,而且實現了由單一多金屬結核資源調查向多種資源調查和資源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戰略性轉變”。

19航次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說,海底熱液是20世紀海洋地質學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對海底熱液的研究處於當今科學研究的前沿。由於洋中脊岩漿活動,不但硫化物沉澱到“黑煙囪”附近的海底,多金屬元素也在此富集。同時,巨大的熱通量、海底熱液生物、“黑暗生物鏈”等與生命起源有關的因素,也有助於研究生物的起源。

南極冰雪下的明波暗流

南極冰流下的奇特湖泊網絡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宇航局衛星拍攝到的圖像分析發現,在南極洲西部兩處冰流之下,有一個奇特的大型湖泊網絡,水流可以快速充滿這些湖泊,也可以快速流空。

雖然科學家此前已經發現了100多個冰川下湖,但這次發現的新湖十分特殊,它們位於快速移動的兩處冰流之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裏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海倫·弗裏克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600公裏高空的“冰雲和地麵高度衛星(ICESat)”,采集了這兩處冰流下遊的厚度變化數據。據介紹,這兩處冰流是從南極洲西部內部冰原向漂浮的羅斯冰架運冰的兩個大型的快速移動冰流,它們每天大概能移動幾米,這個速度對於冰川來說已經算是“全速前進”。

南極企鵝2003~2006年間的衛星觀測發現,這些冰流之下存在一個大型的湖泊網絡,當水流充滿這些冰下湖或從湖中流空時,衛星就能測量到湖泊之上冰原厚度的增減。研究人員利用衛星圖像繪製出了這個活躍的冰川下水係圖,其中最大的三個湖麵積大約有120~500平方公裏,其他的小湖廣泛散布在這兩大冰流之下。

“冰川學家們早就知道在冰流之下存在流動的水,但這次能觀測到一個成網狀分布的大型貯水係統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弗裏克說。這次發現最讓人吃驚的是湖網中的流水量以及這些流動的水從一個湖移向下一個湖的步伐。

研究人員稱,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冰下湖液態水對於湖上冰的移動有何影響,但冰流是南極廣大冰原在全球變暖趨勢下作出反應的信號器,而冰下流水就好比冰流前進過程中的“潤滑劑”,這個大型冰下湖網的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進一步分析全球變暖和南極冰融化之間的交互作用,有助於預測南極冰融化對全球海平麵上升的影響。

南極海底的秘密新探

英國遙控深海機器人“埃西斯”最近對南極海底進行了考察,並拍攝到了豐富的海底生物,為了解南極海底的過去和未來提供了新證據。

這次考察是在南極大陸西部瑪格麗特灣海底進行的。當地海域幾乎終年冰封,在“埃西斯”抵達之前,那裏的海底從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考察。

“埃西斯”是英國第一台遙控深海機器人,這次在3500米深的水下對南極海底進行了深入考察,首次拍攝到了海底基岩上的“融水河道”照片,並拍攝到了王蟹、海葵等豐富的海底生物圖像。“埃西斯”的設計下潛深度達6500米,配備有照相機、聲呐、采樣器和機械臂等設備,並通過一根10公裏長的電纜和水麵上的科考船連接。科學家可以在科考船上的控製室操控“埃西斯”並可以看到海底的實時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