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人類未來與地外星球(1)(3 / 3)

羅伯特·希斯特說:“數年來,我們通過研究地震波的路徑,可以確定在不同深度地球密度的變化情況。在我們所能往下鑽探的範圍內,地球皆由岩石組成,其密度並未隨深度出現明顯的增加。明顯大於岩石密度的物質是金屬,而最常見的金屬是鐵。因此,我們確信,地球有一個被岩石幔所圍的鐵核。隨著向地核深入,壓力會不斷增加,鐵的熔點也會不斷增高。事實上,鐵的熔點似乎比溫度上升得要快。這樣,在地球最中心的75英裏範圍內,鐵核變為固態的內核。壓力已使鐵的熔點變得非常高,以至於不斷升高的溫度也不能熔化內核。”

由於地核的特征,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裏很難進行模擬,因此對它的了解也就很少。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地球內部是一個溫度極高而且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

地球居然也有傷口

英國一支科考隊2007年3月5日出發,前往大西洋中部海域,準備探秘一個被譽為“地球傷口”的海底巨坑。

大西洋海底出現的這個巨坑令科學家大惑不解。該巨坑位於從佛得角群島到加勒比海途中的大西洋海域之中,在海底延伸約有數千平方公裏,最高處位於海平麵之下3000米。海底其他地區都有大約4英裏(約64公裏)厚的地殼部分,而這個巨坑上層隻有一層薄薄的地幔。

科學家認為,依據板塊構造理論,隨著大西洋板塊每年以2厘米的速度相互分離,板塊之間的空隙應該漸漸被火山物質填充,並形成地殼,而這個巨坑卻成為例外,由地幔覆蓋。

那麼,原本應該填充在這個巨坑中的地殼部分到哪裏去了?這就是此次科考活動要尋找的答案。

科考隊由12名科學家組成,其中包括3名女隊員,以達累姆大學海洋地球物理學家羅傑·西爾勒教授為首,乘坐“RRS詹姆斯·庫克”號科考船從西班牙特內裏費島出發。他們將在大西洋海脊附近停留6個星期,對這個海底巨坑展開一係列細致的聲呐測量。整個科考項目預計耗資4000萬英鎊(約合7880萬美元)。

這條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科考船上配備了多種學科的儀器和設備,可以使科考隊員在世界上任何海域展開考察,為揭開一些海洋奧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會。

科考隊打算使用遙控潛水艇,深入海平麵以下164萬英尺(5公裏)的地方提取地幔樣本,並啟用潛水艇上的攝像設備拍攝海底巨坑,揭開這一“地球傷口”的神秘麵紗。

科學界對這一海底巨坑的成因有兩種看法。其一,在地球板塊分離過程中,地幔不是以液態岩漿而是以固態形式產生;其二,由於某種力量作用,地殼向四周裂開,隻剩下地幔覆蓋著巨坑。也有人認為,這個海底巨坑的形成可能是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震會催化火山爆發嗎

日前,科學家們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所屬衛星采集的數據發現絕大多數的地震可以增加火山爆發的幾率。

一位美國科學家稱:2006年5月印尼爪哇島兩座大型活火山爆發後的第三天,該地區就發生了裏氏64級的地震。並且這次火山活動持續了9天。

據夏威夷大學的安德魯·哈裏斯教授稱:“在印尼爪哇島兩座火山爆發期間,我們根據所采集的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震能使火山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例如熱能等;而且我們還發現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和熔岩等比平時要多而且溫度更高。”

在地震發生時,作為全球“熱點”項目監測的一部分,隸屬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兩顆衛星Terra和Aqua嚴密監測了每座火山在整個地震過程中釋放熱量的變化情況並采集了相關數據。兩個衛星上裝備的成像分光輻射計(MODIS)精確記錄了比其他地表溫度高的地表狀況,而且還繪製了全球溫度變化的數據圖。

科學家們仔細整理了印尼火山爆發的相關數據,分析了在整個地震期間,火山活動的35天裏地表和熔岩溫度的變化情況。兩座火山,Merapi火山和Semeru火山分別距震中260公裏(合162英裏)和280公裏(174英裏)。根據這個距離,科學家們推測地下的地震波就像抽水泵一樣,熔化了所有的物質並把熔漿抽到地表,最終導致火山的爆發。

哈裏斯稱:“Merapi和Semeru兩座火山在地震發生3天後才爆發,這也許是由於熔漿從地下到地表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