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了之後,人人拍手相慶,有人作了一副對聯,說:
早死一時天有眼,
再留三日地無皮。
真的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老百姓當時的心情。
科場時弊聯
清朝康熙五十年,江南舉行鄉試,正副主考官左必蕃和趙晉兩人,受賄將鹽商程光奎等人錄取為舉人。落第的考生們便把五路財神的塑像,從財神廟抬到文廟,又把科場大門上的“貢院”匾額,改成“賣完”二字,作為橫批貼在大門上,兩邊掛著一副對聯:
左丘明兩眼無珠;
趙子龍一身是膽。
左丘明是《左傳》的作者,據說他是一位盲人。趙子龍即趙雲,是三國時驍勇善戰的名將,劉備曾誇他“渾身是膽”。這副對聯巧用典故,暗暗嵌上兩位主考官的姓氏,痛罵他們“兩眼無珠”,不識賢惠,難分良莠;揭發他們貪財枉法,見利忘義,“一身是膽”,無法無天。這樣一來,朝廷隻好嚴厲懲處了左、趙二人。
雍正十三年,少司空(工部侍郎)顧鎮和學士戴翰,受命為順天鄉試正副主考。有個叫許秉智的秀才用人情、賄賂打通關節,得中解元(鄉試第一名)。有人寫了一副諷刺對聯:
顧司空,顧人情不顧臉麵;
戴學士,戴關節未戴眼鏡。
乾隆年間,直隸學政吳省欽,握權受賄,士人恨之入骨。有一年鄉試,他被任命為主考。一位貧寒秀才自知無錢賄賂考官,沒有希望中舉,便憤然在考試門口題了一副對聯:
少目焉能評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然後,又揮筆寫了一個橫匾:
口大欺天!
這副對聯和橫額,巧妙地把考官“吳省欽”三字拆開,綴成聯句,切人切事,極為自然。一時廣為傳誦,弄得那位吳大人聲名狼藉。
亡日本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湖南桃江縣人龍逸才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本日果然亡日本;
皇天竟不佑天皇。
上聯中,“本日”與“日本”顛倒運用,下聯中“皇天”與“天皇”又顛倒運用,都妙若天成。
上聯“果然”二字,視抗日勝利在意料之中,指出了正義之師必勝、“玩火者必自焚”的曆史規律。“亡日本”,趕走日本侵略者,不是“滅亡日本”。下聯“竟不佑”三字,充分表現了對侵略者的諷刺與奚落。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龍逸才在當時隻是一個窮秀才,名不見經傳,他的這副對聯未投稿於任何報刊,可是一寫完便流傳開來。
聯嘲洪承疇
明末重臣洪承疇是福建南安人,此人平時滿口大道理,開口忠君,閉口愛國,並親筆作了一聯掛於中堂:
君恩深似海;
臣節重如山。
真是信誓旦旦,念念不忘“忠君、守節”。可是在與清兵交戰之後,洪在鬆山被俘時,就降清了。
此後,許多以前他的一殿之臣,如史可法等人,堅決抗清,甚至壯烈犧牲。人們把這忠奸分明、真偽若揭的現象刻畫在洪的對聯上,將其改為:
君恩深似海矣!
臣節重如山乎?
以他本人的聯直接打他的嘴巴。
據說他恬不知恥,在自己60歲生日時,大擺排場,隆重慶壽。他的一個門生引為恥辱,特披麻戴孝,用竹竿挑一對聯前往祝壽。人們爭相圍觀,隻見對聯上寫:
史鑒流傳真可法;
洪恩未報反成仇。
聯中嵌名歌頌史可法,並諧“承疇”音諷刺他不分恩仇。
木頭木腳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為很有才氣的秀才,一李一宋,他倆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麵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一個葫蘆,便上前討水喝。
老和尚打量兩人一下說,“兩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道:
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
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
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到了20世紀80年代,《廣東農民報》一讀者將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該報,有36位對聯愛好者熱心對下聯,其中隻有陽春縣讀者黃文昌對得較好。他對的下聯是:
龔龐兩小姐,龍首龍身。
總統賣魚
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的手下有所謂的“北洋三傑”,號稱“龍”、“虎”、“狗”。其中“龍”指王士珍,“虎”指段祺瑞,“狗”則指馮國璋。
馮國璋外表深沉,其實才疏學淺,優柔寡斷,而且視錢如命,連段祺瑞都說他有“錢癖”。馮國璋出身貧寒,後來自己開銀行、錢莊,並在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蘇北鹽墾公司等企業有大量投資,家鄉有良田千畝,斂了不少錢財。可是他仍不滿足,居然連小錢也不放過。
1917年張勳複辟後,馮國璋被委任為代理大總統,從南京來到北京,居於新華宮。中南海的魚被他一眼就瞄上了。
中南海是中海、南海的合稱,明清兩代的帝王後妃常在其中放生,許多魚的鰭上拴有作為放生標誌的金牌、銀牌或銅牌,幾百年來一直沒有被捕撈過。馮國璋卻開價十萬元出售捕撈權,結果以八萬元成交,這錢當然讓馮給吞了。
當時北京許多飯館的菜單中忽然有了一道叫“總統魚”的菜,和傳統的“東坡肉”相對,其含義當然不令人費解。
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去世,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南海魚何在?
北洋狗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