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瑣碎事物的興趣,最終能形成這樣一本隨筆的集子,對我是個意外的驚喜。好像象我一向就容易對細節分神,即使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也總是忍不住盯著片中女主人公的小帽、手包或者鑽石胸針。有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愛好讓我很苦惱,我簡直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因此,要特別感謝所有給了我鼓勵的前輩長者,在他們的指點下,我才有勇氣試著把這種瑣碎的愛好帶入寫作。
其中一次對我來說特別關鍵的機會,是《萬象》雜誌來向我約稿。我當時很吃力地寫了一篇作為交稿,但是毫無信心:今天,哪家雜誌會對東晉南朝士大夫的披巾感興趣?但是,這篇稿子居然發表了。某種程度上說,是從這時候起,我對自己感興趣的那些細節變得認真了。《萬象》的風格非常獨特(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而為了保持《萬象》對我的青睞,我不得不調整自己,去適應這雜誌的趣味。在那之前,我隻會寫一種調子,有點“五四青年”的那種,激情,莊重,放聲謳歌,歌聲中帶點感傷。但是,恰恰是在適應《萬象》的過程中,我意外地發現自己也可以有一點幽默,輕鬆,俏皮。所以,我從個人的經曆中深深體會到,對於有心寫作的人,對於初學者,雜誌的具體影響可以是非常之大。
我感謝這些雜誌給我機會,不僅因為由此而能把自己的興趣拿出來娛樂大家,也因為,一旦要把興趣化成文章,我就必須對自己感興趣的這些細節加以追蹤,而這些追蹤的過程,往往是乍驚乍喜,讓人熱血沸騰。就像走進了一座輝煌宮殿,麵對著重重疊疊、大大小小無數的門,我猜想,這些門後一定藏著珍寶,於是怯生生地隨便拉開一扇小門,沒想到,閃光的珍寶就像潮水般嘩啦啦從門後湧出,堆圍在我的周圍,一下沒過我的膝蓋,讓我目瞪口呆。因此,我特別高興能借著這個小集子,與朋友分享我的感受,分享凝視中國傳統文明的喜悅,分享生而能為一個中國人的幸運感。
收在這裏的文章,因為當初是刊登在不同的雜誌,所以有些內容上彼此有些重複,這要請朋友們原諒。實際的情況是,對於任何一個現象,古代文獻都留下了那麼豐富的資料,讓人在寫了一篇、兩篇文章之後還會覺得不盡興。比如,關於“櫻桃”,我就一直還想再寫點什麼。像唐代的“櫻筍廚”,就很引人興趣,目前,我已經讀到不止一篇文章介紹這一“史實”——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唐朝宰相百官的“工作餐”,是大吃櫻桃和春筍,因為在公元九世紀前後,今天的西安一帶,春天盛產櫻桃與春筍。這個細節所揭示的黃土高原在一千年前的自然狀況,真是讓人百感交集。
中國!你曾經如此美麗!你曾經如此美麗!你曾經如此美麗!
二〇〇五年元月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