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後記 我的30年(3 / 3)

於是,我走向四川、雲南、福建、貴州、黑龍江、新疆、海南、廣西……大漠戈壁、雪山冰川、江河湖海……如詩如畫的美麗大自然被破壞得支離破碎,激起了我無限的悲憤和憂慮。

我生長在巢湖邊,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但是,在城市的周圍已很難看到一條沒有被汙染的河流。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飲水不安全已嚴重威脅著生命。

水是生命的源泉。

我國的水源在西部,西部是我國生態關鍵區之一。自上個世紀90年代,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西部地區,先是探索河流源頭,1999年、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5次上青藏高原,到達珠穆朗瑪峰海拔5200米處、雅魯藏布江大峽穀、林芝的高山森林……特別是2000年,先是探索三江源,再追隨瀾滄江大峽穀,由青海轉入西藏怒江大峽穀,再進入雲南金沙江大峽穀、三江並流地區,曆時2個月。

江之源在高山,在雪峰,在冰川。為了探索山之源,2004年、2005年,我又橫穿中國,從南北兩線,走進帕米爾高原。

多次穿行於橫斷山脈,有時帶著馬幫、帳篷露宿在無人區。尋找大樹杜鵑王、銀杉、滇金絲猴……奇妙的生物世界和少數民族異彩紛呈的文化讓我著迷。僅為了進入獨龍江(地處中緬交界處),就曆經了2002年、2006年4月和10月3次怒江大峽穀探險,才終於到達了這個獨特的野生生物世界。

正是在丈量大地、探索祖國大自然的神秘中,我逐漸領悟到生態平衡的意義:首先是“人”的本身的生態平衡,這主要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和物質的統一;再是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最高的境界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共存———天人合一。建設良好的生態與和諧的社會,必須建立生態道德。當人們都尊崇生態道德,以其修身濟國,和諧之花才會遍地開放。

說得簡單一點,生態道德就是處理人和自然關係的準則。人類5000年的文明史,已規範了很多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道德。但尚沒有較為係統的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法則。究其原因,曆來人類隻把大自然看成屬於自己的財富,在“大自然屬於人類”的誤區中走得太久,直到大自然開始懲罰,環境危機的壓力愈來愈大,人類才重新審視與大自然的關係。審視的結果令人震驚:是人類屬於大自然,人隻不過是大自然萬千成員中的一員,必須掃除唯“人”為大的狂妄。沒有了大自然,失去了家園,人類將怎樣生存?這個認識上的飛躍,是人類認識史上最為重要的一章。環境危機是後工業化時期才愈加顯現的。全世界都在尋求解決的辦法,生態道德的建立,或許不失為一劑良方。當然,構建生態道德的道路是漫長、艱難的,需要啟蒙和教育。

因而我對自然的觀察,就具有了另一種視角和另一種含義,實際上是和大自然相處,融入自然,對話交流。於是,探索的過程。通往沙漠深處的紅柳、滂沱大雨中飛入胸膛的小鳥、青藏高原毀香跳崖的麝、天鵝湖畔麝鼠的城堡、柴達木盆地奇妙的鹽湖、詭異的大樹杜鵑王、南海紅樹林中的蛇鰻、雨林中野象伸出的長鼻、進入箱式峽穀尋找的黑葉猴王國。往往比結果更有意義。發現過程的艱辛,自有一種蘊藏在平常中的特殊魅力。

於是,我將它們結構成一篇篇真實的故事,發表在《人民文學》《當代》《兒童文學》等刊物上,之後集合為《山野尋趣》《東海有飛蟹》《黑麂的呼喚》《麋鹿回歸》《黑葉猴王國探險記》《尋找麂鹿》《胭脂太陽》《夜探紅樹林》《相思鳥要回家》等書,努力展現隱藏在森林或大漠深處的野生生物世界和神秘的大自然,宣揚著生態道德。

《雲海探奇》於1982年獲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山野尋趣》於1989年獲新時期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劉先平大自然探險長篇係列”(5冊,《雲海探奇》《呦呦鹿鳴》《千鳥穀追蹤》《大熊貓傳奇》《山野尋趣》)於1997年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冰心圖書獎,並被推薦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山野尋趣》《黑葉猴王國探險記》分別於1999年、2001年獲得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劉先平大自然探險係列”(4冊)於2003年獲宋慶齡兒童文學獎。“東方之子劉先平大自然探險係列”(彩圖本,8冊)於2003年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少兒讀物一等獎。這足以說明,全社會對於大自然文學的重視。我更感到肩上的分量,隻有更加努力。

2001年,受中央電視台的邀請,走進“東方之子”欄目,講述了我在大自然中的歡樂與憂慮,講述了大自然文學的主旨。

我國的大自然文學,經曆了30年的發展,湧現了一批作家和優秀作品,已成為一麵美學的旗幟。著名文學評論家束沛德先生在2001年寫道:“時代呼喚著大自然文學。新時代賦予大自然文學以新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當代大自然文學蘊含的保護地球的意識,在審美中占據著主導位置;而吸取最新的科學成果,從新的角度觀望自然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審視自然的美、生命的美,又使它在審美視角、審美意識上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從而使大自然文學這麵綠色文學旗幟在新世紀閃耀著絢麗的美學光輝。”(《新景觀大趨勢———世紀之交兒童文學掃描》)2007年學習了黨的十七大報告,備受鼓舞。這份劃時代的文件明確提出了將建設生態文明、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作為奔小康的任務。在麵對環境危機的各國政府中,中國政府樹立了榜樣,對於建設和諧富強的中國、振興中華民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建設生態文明,必將加快生態道德的構建。

我突然明白了,30年來,實際上隻做了一件事:啟蒙和宣揚生態道德、樹立生態道德觀念。

從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之後,我國的自然保護事業發展緩慢,“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停頓。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自然保護事業已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已建立了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3000多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多處。已製定、實施了保護自然和野生動物的一係列法規,已就天然林的保護、大江大河水源的保護、生態補償等製定了有效的措施。作為陸地主要生態體係的森林麵積正在穩步擴大。

“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賦予了大自然文學崇高的使命,大自然文學定將有更大的繁榮,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2008年2月

圖書信息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