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嫩、粉嫩的茶花潔白如雲,它開放在如火的楓林;鮮紅、鮮紅的茶花,豔麗如霞,它開放在碧綠的石楠叢。
深秋,正是茶花的盛開期。在這變幻莫測、豐富多彩、盛產油茶的紫雲山區,隻有烏沙岡的油茶花最美。這使得烏沙岡的秋色,洋溢著春的氣息,引得植物學家們年年都來觀察。但今年,出現在省報頭版上的烏沙岡,卻因為科學工作者和孩子們對相思鳥的探索而聞名遐邇。
早晨,早早和龍龍追來了一群相思鳥。經過這兩天捕鳥的實踐,小把戲們已能神奇地把它們和別的鳥群分開,進行分群捕鳥。鳥群到達網場後,他們首先是使它們安定情緒,請網口鳥籠裏的誘鳥一聲聲親切地喚著新來的朋友。這種三聲一度的演奏,似有無形的吸引力,幾乎不需要怎樣驅趕,新來的鳥群都自動地向這邊行進。
捕鳥工作,經過烏沙岡上幾天的摸索,愈來愈科學,愈神奇,那張在桂花塢還是一副可憐相的網,現在仿佛是一麵魔網。要捕哪群鳥,那群鳥就應著三聲一度的歌聲前來報到。
這一天,龍龍和早早在山坡上支了網,把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
王黎民老師和鳳鵑,兩天前回到仙源鎮學校。她們要去運取一些物資,更重要的是帶領各班選出的代表,前來參觀捕鳥和放鳥。今天早晨,他們從附近的居民地趕到了嶺下,等早早一發出信號,立即帶領同學們向網場前進。
霎時,山坡上晃動著花衣服、藍褂子,方臉、圓臉、長臉的孩子們的身影。王黎民看到樹叢中的龍龍、早早,心裏感觸很多,不禁說了句:“真是一根線上的螞蚱!”
鳳鵑向王老師身後的同學們瞄了瞄,咯咯地笑起來,清脆如銀鈴般的笑聲,在山野裏顯得特別甜美。
“你現在用根線,拴了一大串的螞蚱哩!”
王黎民喜滋滋地說:“是的,是追求知識的神奇的線。”三聲一度的銀笛響起來了:“笛———笛———笛———”這是勝利的號角!
像是平地刮起一陣秋風,呼呼地從灌木叢掠過……“紅嘴玉!紅嘴玉!”
“網上掛起彩霞啦!”
“快捉鳥!撲網啦!”
盡管事前已交代多次,隱伏在網樁兩端的幾十位代表,還是拍手擊掌地歡呼起來。
撞網的鳥太多了,先是像朝陽初露、無數彩線射向網麵,繼而是雲霓滿天,直到晚霞落山,網兜裏裝滿了鳥。
監視網場的早早,莊嚴得像贏得戰役勝利的將軍,聲音洪亮地宣布:“整群的鳥,沒有一個漏網,全部捕獲!”
網前,捉鳥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趙青河和早早他們,一人領著一個小組在工作。幸虧王黎民已對代表們進行過捉鳥的訓練,如果不是增加了這麼多的人手,鳥在網兜裏,時間長了,一是容易鑽出來,再是擠壓後容易受傷。
統計結果:這一網共四百五十七隻,多龐大的一個鳥群!
如果不經過從千鳥穀到烏沙岡沿途的考驗,怎能有這樣組織嚴密的群體!
如果沒有一隻堅強、智慧、富有組織能力的頭鳥,怎能帶領鳥群穿越千山萬水!
趙青河準備了有特殊標誌的腳環,把它套在頭鳥的腳上,打算在明年回收時再予以專門研究。
在運鳥籠時,有了點空閑,王黎民將帶來的信交給趙青河。趙青河一看是王陵陽教授的來信,連忙拆開,一張照片立即吸引了大家。趙青河說:“我這次去參加考試時,正巧碰到王老師過去的一些學生,他們是來討論中學生物課教學的。大家約好星期天一道去看望老師,一位記者聞訊趕到,搶拍了這個歡快的鏡頭。這是記者送的,我們每人一張。”
熱心的記者還在照片上題了詞:“師生”。
照片上是令人羨慕的場麵:中年人、年輕人濟濟一堂,像眾星拱月一樣,擠在王陵陽的身邊。王陵陽閃著深邃、智慧的目光,似乎提了個什麼有趣的問題,引起了大家會心的微笑……後來的龍龍伸頭一看,揚起了鷹翅眉,用手指著照片驚喜地呼喊:“趙叔叔,原來就是他。你的老師,王陵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