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6天氣解說員
赤壁之戰是諸葛亮在軍事活動中成功利用天氣變化把握戰局並獲得勝利的一次經典之作,其“呼風喚雨”的本領羨煞旁人。其實,預報天氣情況並不難,隻要善於觀察身邊的景物變化,即使是普通人,也一樣可以“呼風喚雨”,成為“再世諸葛”。
詩海漫步
【習習穀風,以陰以雨】
出處:《詩經·國風·邶風》
釋義:大風來得凶暴,烏雲才上來,大雨就到。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出處: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釋義:秋風吹襲,天氣轉涼,草木日益枯萎,地上的露水也不再是露水,而是由於天寒結成霜。蕭瑟:草木被秋風吹襲的聲音。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出處:唐·李白《塞下曲》
釋義: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
出處:唐·杜甫《洗兵馬》
釋義:向農家望望,地麵上的雨水已經蒸發得無蹤無影;布穀鳥到處名叫,催促著人們開始春種。布穀鳥叫以後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影響了,農民可以播種了。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出處:唐·許渾《鹹陽城東樓》
釋義:烏雲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後沉落下去。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欲:將要。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出處: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釋義:農曆的四月,春去夏來,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謝了,而山頂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開。詩句形象地反映了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在山區物候的垂直差異。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氣溫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要落後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遲了一個月左右。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出處: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釋義:寒冷的冰霜使衣帶斷裂,手指僵直得不能彎曲。形容天氣極其寒冷。指直:手指僵直。
名句拾遺
【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釋義:太陰即木星,每十二年繞天空運行一周,木星運行至酉稱歲在金,為“穰”,即大豐年;又六年運行至卯是歲在木,為“康”,即小豐年;運行至子是歲在水,為“毀”,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歲在火,又為旱年。這就形成所謂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一大饑的循環。這種主張反映了古人想掌握農業生產豐歉的規律,以便趨利避害,達到國富民足的目的。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出處:漢·司馬《史記·秦始皇本紀》
釋義:正值中春,氣溫剛剛回暖。中春:指農曆二月十五。這天是春季的正中,故稱中春。陽和:春天的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