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位於人體表麵,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從重量與麵積的角度來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約占體重的16%;皮膚的麵積,在成年人約為1.5~2m2,新生兒約為0.21m2。皮膚厚度因人而異,不同部位的厚度也不相同,通常約為0.5~4.0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層)。兒童皮膚較成人薄得多,四肢及軀幹皮膚,伸側比屈側厚;枕後、項、臀及掌、足底部位皮膚最厚,眼瞼、外陰、乳房等部位皮膚最薄。
皮膚表麵有很多皮脊、皮溝和皺襞。皮脊部位常見許多凹陷的小孔,稱為汗孔,是汗腺導管開口的部位。由於真皮結締組織方向的不同,因此皮膚具有一定方向的張力線,又名皮膚切線或Langer’2線。
麵部Langer‘s 線在外科手術時,如按此線的方向切開皮膚,則皮膚切口的寬度較小;相反,如切口與此線垂直,則其寬度較大。並且在傷口愈合後,容易產生較明顯的瘢痕。故此線對外科手術時選擇切口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皮膚顏色各人不同,並且與種族、年齡、性別以及外界環境等因素有密切關係。即使同一人體的皮膚在各種部位也深淺不一。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構成,皮膚組織結構層次剖麵圖其間分布有血管、神經、淋巴及皮脂腺、汗腺、毛囊、毛發等皮膚附屬器。表皮一般有五層,由外向內依次為:角質層、透明層(此層僅在皮膚較厚的掌蹠部才可看到)、顆粒層、棘細胞層、基底細胞層。真皮和皮下組織中的纖維組織中還有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
正常皮膚有哪些生理功能?
皮膚的生理功能有:
①保護功能:包括對機械性刺激的防護、防禦化學性刺激、對物理性損害的防護(防禦光線、電流、熱損傷等)。
②感覺功能。
③調節體溫作用。
④分泌和排泄功能。
⑤吸收功能。
⑥新陳代謝功能。
什麼是瘢痕?
瘢痕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它是各種創傷後所引起的正常皮膚組織的外觀形態和組織病理學的改變的統稱。它是人體創傷(即使是輕微的損傷)後,在傷口或創麵自然愈合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應,也是創傷愈合過程的必然結果。瘢痕的本質是一種不具備正常皮膚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組織活力的、異常的、不健全的組織。瘢痕不僅破壞了體表美,還可妨礙相關組織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導致畸形。
診斷瘢痕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診斷瘢痕時,主要注意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兩個方麵的問題。
詢問病史應注意以下幾點:
(1)自覺症狀
瘢痕在增生活躍期多表現為瘙癢和疼痛症狀。部分病人在陰雨天自覺症狀表現為加重,部分病人在進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後加劇。
(2)心理狀態
在暴露部位,特別是麵、頸部的瘢痕和瘢痕疙瘩,影響美觀,造成容貌損害;瘢痕可引起患者機體功能障礙,可發生破潰和癌變,均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
(3)起因
瘢痕疙瘩除繼發於外傷、手術外,尚多見於預防接種、蟲咬、痤瘡及不明原因所致的皮膚損傷,詢問病史時要注意。
(4)病程與轉歸
問清楚瘢痕發生的時間,瘢痕發生後的改變,瘢痕發生後1~2年內有無自發萎縮消退現象,既往做過何種治療,效果如何等,以助於確定瘢痕的種類。
(5)對機體功能的影響
發生於功能部位的瘢痕,攣縮性瘢痕等對機體功能有一定的影響,詢問病史時要問仔細。
體格檢查除細致的全身檢查外,對瘢痕局部的檢查應注意以下幾點,並做好記錄。
①瘢痕形態:瘢痕可以是條狀、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
②瘢痕數目:1個或多個。
③瘢痕顏色:可分為稍紅、粉紅、紅、紫紅、深紫紅等類型。
④瘢痕質地:可分為很軟、軟、稍硬、硬、堅硬、或起水皰等類型。
⑤瘢痕厚度:可分為很薄、薄、稍厚、厚、明顯增厚等類型。
⑥發生部位:注意1個或多個部位可同時發生。
⑦病損範圍:注意觀察瘢痕是否超過原損傷範圍,有助於瘢痕的鑒別診斷。
⑧體溫改變:大麵積增生性瘢痕可降低皮膚的散熱效應,影響體溫調節功能,出現體溫升高。
⑨畸形狀態:詳細檢查並記錄瘢痕給機體造成的畸形狀態及其造成的機體功能喪失情況。
⑩並發症狀:有無感染、潰瘍、竇道及隱窩等。為使瘢痕在治療前後有比較客觀的比較,可采用照相技術,在同一姿勢、同一距離、同樣的光線下留下病變的照片加以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