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厲王征收了大量的稅款,可能用在了軍隊上。因為周厲王在位期間,周軍一改前幾任周王帶領下的頹喪,連續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但到了執政中期,周厲王開始執行嚴苛的法律,百姓對他議論紛紛,召公勸諫:“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聽到這個說法,周厲王大怒,對於民間巨大的反對聲音不但沒有聽從反而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他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巫師告誰議論,周厲王就殺掉誰。此事最終引發了百姓暴亂,厲王被迫逃到彘地,最終客死異鄉。
在周厲王逃離國都一直到他離世,總共經過了十四年,這十四年是一個特殊的時期,被稱為共和。西周共和時期是指周厲王逃離鎬京後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段時間,即約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期間。對於這個時期的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為由於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執政,因此這個時期稱共和;二為共和執政,即厲王逃走後,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因其名叫“共和”,爵位為伯,故稱其當政期間為“共和執政”。
周厲王逃離之時,當時還是太子的周宣王被召公保護了起來,在厲王逃亡十四年客死他鄉後,周宣王登位,勵精圖治,下令修複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興畋狩禮樂,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遺風,並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邵穆公、張仲等賢臣輔佐朝政,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恢複,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四夷鹹服,史稱“宣王中興”。
但宣王沒能堅持到底,在他執政的晚年,他開始毫無道理地幹涉魯國內政。
連續對外征戰又連續戰敗: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失敗;公元前792年,征討條戎、奔戎,戰敗;公元前789年征討申戎獲得勝利;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於薑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在奄父的幫助下周宣王才得以逃脫。連續的失利將周最後的一點底子也消耗殆盡,而在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周宣王在狩獵的途中身亡。傳說是被他冤殺的大臣索命,而真相則湮沒在了曆史的長河裏。
周宣王死了,留下了一個爛攤子給他兒子姬宮湦,這位末代君主。傳言中他為博紅顏一笑,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繼位時內憂外患,周宣王死前多次兵敗把西周最後一點元氣都耗光了,國內百姓怨聲四起,多次失敗也讓西周在諸侯間的威信喪失殆盡。幽王初年,西北大旱,曠日持久,都城周邊發生特大地震;第二年,國都鎬京和附近的涇、渭、洛三條河川都發生地震,同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岐山崩塌,很多人說這是亡國之兆。天災往往助惡人禍,但作為末世之君,姬宮湦也不是一個雄主,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卻依然不理政事,將所有的政事全部交給了自己的叔父鄭桓公,自己則沉迷於聲色之中。之後更是後宮大戲,幽王五年,廢除原本的申後與太子宜臼,立寵愛的妃子褒姒為後,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申後與宜臼為了躲避迫害,倉皇逃回了自己的娘家申國。周幽王聽說後大怒,向申國討要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國國王當然不樂意把自己的女兒、外孫送出去,所以他是拒絕的。幽王九年,申侯為了對付周王,聯絡犬戎為盟友。幽王十年,姬宮湦先下手為強,與諸侯在太室盟誓討伐申國,犬戎攻破西周都城,殺幽王與伯服於驪山下,至此西周滅亡。
以上資料涉及眾多來源,有推測,也有真實記載或是考古發現。末代帝王,常常背負了比事實更沉重的包袱,先人之過,後人之責。西周的滅亡,東周的破敗,起源並非周幽王的荒淫無度,更多的是因為西周時形成雛形的封建禮製。這種禮製用後來的話說,是一種吃人的製度。
比起西周的對民智的桎梏,殷商反而顯得更加自由、民主。殷商朝歌的淪陷,在後來的文學史上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功、大過,充滿了傳奇色彩,也不失為曆史上最為人嘖嘖稱奇的帝王形象,朝歌淪陷,舉國哀歌。
每每為紂王談造化弄人時,我也常想,我若為王,商末周初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